論墨子樸素唯物主義思想與其鬼神觀的矛盾

才智咖 人氣:1.47W

 摘 要:從墨子自身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及經驗主義認識論的三表法來對其鬼神觀進行分析驗證,通過此驗證來揭露其自身證明方法與結論之間的矛盾,以此來分析其內在的矛盾和衝突

論墨子樸素唯物主義思想與其鬼神觀的矛盾

關鍵詞:樸素唯物主義;認識論 ;鬼神觀

墨子(約前468年――前367年),我國古代偉大思想家,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所創立之墨家,從戰國一直至秦漢,與儒家並稱為其時的顯學,《孟子・滕文公下》載孟子話:“聖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楊朱.墨瞿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1]是處為批評楊墨之言,但是我們可以從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可以看出楊朱兩派其時於天下信徒之多,受眾之廣。其時與儒家並稱為顯學的墨家在當時的存在是具有其內在的合理性和強大的生命力的:其站於生產者和普通群眾角度上所推崇的實用主義的主張和兼愛非攻的思想,及在生產生活上注重科技發明的實踐。這一系列的思想主張為核心的學說為墨家學派吸納了眾多的受眾。而且從後世科學精神要求和人類主體的觀點來看:墨家的學說更具有時代的進步性和對個人主體的重視。其雖具備了後世科學研究初步要求的科學性,本文著重分析的是墨子思想裡面所體現出來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和鬼神觀的矛盾。

一.墨子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體現

1.本體論

關於世界的本體論的認識,東西方皆有不同的見解,主要是物質與精神何為第一性的問題。對於古代中國,世界本源來源一說,亦是眾說紛紜:有莊子所說的:”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萬物之本也。“[2]也有類似於儒家及其後學者所推之“天”“天道”“理”“氣”等。而墨子對於世界本源的解釋更傾向與古希臘樸素唯物主義學者對之於世界來源的解釋。墨子認為天地萬物起源於具體的某一存在的事物“《經》上說:’端,體之無序而最前者也。‘(端是點,若尺之端);《經說》解釋:’端,是無間也“[3]從墨子的言論來看,世界是起源於有,由類似於”端“這樣的細小東西組成。”端“是最小單位,由此而再不可分。因而墨子對於當時可見可視世上能有之物是抱持由有之”端“而生,而且墨子在其認識論的名實觀裡也是”以名舉實“”擬諸形容,像其事宜“這樣的概念,這便說明了就算是事物的名稱,事物不是由其名稱所得來,其名稱主要是用來明確指代何種事物,只是起到一個代表事物的作用,這也便是承認了物質第一性的原理。再加之墨子對於世界生於有,而由”端“這樣的類似於原子的細小之物所組成,這便說明了其對世界本體的認識是樸素唯物主義傾向的。

2.認識論

上面說到了墨子對於世界起源認為其物質第一性的觀念,這也確定了其在名實觀方面的思想,確認了物質第一性以此為主體,關於認識論其他方面的學說亦由此而加以衍生。“墨子在其宇宙論中曾經規定:‘力,形之所以奮也。’‘生,形與知處也。’人的形骸是物質,其本身必然具有知的能力,感官能覺,心官能思。人們的認識則在這種物質基礎而發生,先由感官摹寫客觀事物的情狀,而後由心官以慮以思而成概念們這是墨子認識起源論的基本觀點。”由此我們亦可以觀出,墨子對於認識論更主要持有的觀點是認識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主要是人的感官與心智機能對於客觀外界事物所作出思慮,實前名後,思基於實。

再者,墨子對於知識從其來源來說分為三類:“《經》上說:‘知:聞,說,親。’《經說》解釋:‘知:傳受之,聞也,方不瘴,說也,身觀焉,親也。’”[4]從中我們可以得知,墨子對於知識來源的分類主要是從聽知傳授,到聊天對話從書上敘說處得到解釋直至最後的自己親身體驗的一個過程,所瞭解知識的等級與層次亦是隨著而上的。因而我們可以得知墨子在知識論的認識過程中更重視一個親身體驗以及推理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所體現的更多是在樸素唯物主義的認識論的前提下人作為主體對自己的經驗體會所進行的總結來作為對世界的認識過程,認識方法在此體現的更多是經驗。在認識過程中立名實的基礎上,及在推論確定事物之有無的情況下,墨子提出三表法:“何謂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於何本之?上發之於古者聖王之事。於何源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於何用之?發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謂言有三表也”。三表所說可以說是立名的一個準則,也是一個法律和規範。也是對事物來源與評價的標準,但是在這裡墨子所最主要想要表達的還是一個立言的標準和來源的問題。墨子對於事物名實的成立須從三表來確立:有本之者:事物的確立必須有一定歷史的依據和先王聖人的確認才可成立;再者還要符合有原之者:即百姓生活中確實會所見所聞說觸及之事物,此為二;第三還要符合何用之有:要可以發乎刑政,可以對百姓的生活生產和國家的安定有所益處的。只有符合這三點,才能稱之為一個事物成立的完全條件。

二.個體立論與其鬼神觀的衝突

墨子明鬼的傳統與其出身國家亦有不可脫離的關係,墨子是宋國人,鬼神之說在宋國一直長盛不衰,這是思想上潛移默化的影響。再者,是關於對三表法的錯誤應用。墨子三表主要依據古者聖王之事和百姓耳目之實和社會人民功用出發。《明鬼》篇中便以“自古以及今,生民以來者,亦有償見鬼神之物,聞鬼神之聲,則鬼神何謂無乎?若莫聞莫見,則鬼神可謂有乎?”以“眾之所同見,與眾之所同聞來論證鬼神的存在。還有後者引用一系列《夏書》《商書》《周書》中古代聖王先賢所述之鬼,來強調鬼神的'存在。但恰好就是因為如此般的強調,則讓墨子掉進了自己所設立的陷阱,如墨子先前對於古書中所述之物如鳳凰,那是因為為先古之物,曾經有過而今是消亡了,那是存在於書上之存在,於現實之今是沒有的,所以鳳凰一詞更多是作為一個名詞存在的意味,此理亦同樣適用於鬼神,鬼神在三皇五帝時候書籍記載中確實存在,那隻能證明的是鬼曾經存在的概念,也許過去存在,也許現在也存在;但也許過去存在,現在不存在了。首先墨子在這裡應用的是上古之書,證實的是一個過去存在的道理,如僅此來探討,此說法是成立的。但是墨子於《明鬼》篇中又是如是說道”古之今之為鬼,非他也,有天鬼,亦有山水之鬼神者,亦有人死而為鬼者“如是般說則人死後亦有鬼,則三皇五帝之時及墨子所在之時及現在之時亦時刻有人死亡,則鬼之存在是永不消亡的。因而墨子在此用有本之源更多說明鬼神自古存在至今的緣由。而其後”生民以來者,亦有償見鬼神之物聞鬼神之聲“來證明鬼神是確實存在之物,但是這裡所指是有償,並不是眾――如其有原之者所述之察百姓耳目之實。只是以有償來代替了整體和大部分的百姓,這裡便把其整體及廣大的範圍縮小了及個體化了,其對此的解釋更是選擇了避而不談。最後,關於其三表之有用之者,其所要表達的是鬼神對於人世間善惡好壞的一種獎賞與處罰”故鬼神之明,不可為幽澗廣澤,山林深谷,鬼神之明必知之。“如若世間果真有著明天志之鬼神若者,則墨子所處其時戰亂不休,生靈塗炭,暴行暴君不斷,人倫相踐,則鬼神之明從何體現,從何實施,鬼神從何而來。因而墨子鬼神之說如從有本之者,則還無矛盾之說,但是從其三表之後兩者即有原之者和有用之者而言,則證明與結論便已是相互矛盾,再與其樸素唯物論的傾向及經驗實踐主義的認識論亦是相互矛盾的。

三.結語

關於西方對於本體論的探求一直都是物質和意識的鬥爭,其實我們在不可否認物質存在的同時,更應該注重意識也即是思維的重要性,但是物質的存在,沒有思維的推動的話,那麼世界將永遠是原始社會,外部現狀將沒有一絲的改變。歸到學說,其實也是思維的學說,學說只是體現了思維的一種需要,思維的需要其實也即是人的需要。由此而言,歸結到底墨子學說鬼神觀的解釋,更多是從其兼愛非攻的思想主體及所代表學說立場所出發的,只是學說體系的的需要罷了,為現實與此在彼岸做了一種調和,但是恰恰這種調和卻和其自身的思維邏輯與崇尚之推理方式發生了矛盾,此處值得我們深思推敲。

參考文獻:

[1]《孟子譯註》 楊伯峻譯註 中華書局 北京 1960 155頁

[2] 《莊子淺注》 曹礎基著 中華書局 北京2002 21頁

[3] 《墨子校注》吳毓江撰 中華書局 北京2006 468頁

[4] 《墨子校注》同上 47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