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墨子“愛人、利民”的造物倫理思想

才智咖 人氣:2.26W


  論文摘要:先秦時期墨家的代表墨翟在《墨子》一書中,從“兼相愛、交相利”的視角,提出“愛人、利民”的造物價值觀,並圍繞這一價值判斷標準,闡釋百工造器應遵守的工藝技術原則及職業,明確表達“重質輕文”的造物觀念。

試析墨子“愛人、利民”的造物倫理思想

論文關鍵詞:墨子;“愛人、利民”;百工;造物倫理思想

  墨子,名翟,生卒於春秋戰國之際,略後於。墨翟生、長於魯之小邾國,其學術淵源亦來自於鄒魯文化(邾婁)。春秋戰國時期,鄒魯造物文化發達,“古代舟、車、服、用器物,多稱以邾或婁”。從《墨子·公輸》、《墨子·各城門》等諸篇對於軍用器械及守城防禦器械製作的記載,墨翟本人就是能工巧匠,精通製造器械的各種技藝。

墨翟作為墨家學派的代表,其學術思想集中於《墨子》一書中。《墨子》一書在漢代存有71篇文章,目前只存留了53篇。據考證,其中《尚賢》《兼愛》《非命》等24篇記載了早期墨子及墨家思想,《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大取》《小取》六篇是墨家後期思想。“兼相愛,交相利”的思想和倫說是墨子思想體系中的最主要的組成部分。在造物層面,“愛人、利民”的造物倫理思想貫穿於《法儀》《七患》《節用》《節喪》《備城門》等諸篇中。

一、“愛人、利民”的造物倫理價值觀

先秦時期,首先提出了“仁者,愛人”“博施於民,而能濟眾”的倫理思想。“仁”作為儒家倫理學說的核心,其內涵可理解為“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也”“此言為孔子弟子有子所說,但是也表達出孔子對於“仁”之家庭血緣關係為基礎的觀點,發源於家庭血緣關係的“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的情感,擴充套件到層面非血緣的“泛愛眾,而親仁”,儒家的仁愛原則便具有上下、尊卑、遠近的不同。與儒家不同,墨家則提出:“今天下無小大國,皆天之邑也。人無幼長貴賤,皆天之臣也”的倫理觀。既國無大小,人無貴賤,皆為天之邑、天之臣,那麼不論國與國之間,人與人之間都應遵守天之法度,實現彼此之間的尊重與友愛,遵循“兼相愛”、“交相利”的倫理準則,完成仁人所應完成的“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使命。

由此也可以看出,“天下之大利興”應是墨家“兼愛”思想的最終目標。從墨家功利主義觀而言,“天下之大利興”便是實現天下百姓的富庶、安定,這一價值判斷標準同樣適用於百工的造物活動。對百姓有利的,就要多加生產,對於百姓無利的,就停止生產,《節用》篇雲:“古者明王聖人所以王天下、正諸侯者,彼其愛民謹忠,利民謹厚,忠信相連,又示之以利,是以終身不饜,歿世而不卷,古者明王聖人其所以王天下、正諸侯者,此也。是故古者聖王制為節用之法日:凡天下群百工,輪、車、韝、匏、陶、冶、梓、匠,使各從事其所能。日:凡足以奉給民用諸,加費不加民利則止。”。造物的門類、量的多寡,質的高低均以是否與民有利為最終的評判標準,在造物層面體現出墨者“愛人、利民”的倫理價值觀。

 二、百工“遵法儀”“盡其能”、“大利至巧”的職業操守

《考工記》總論“國有六職,百工與居一焉審曲面勢,以飭其材,以辨民器,謂之百工。”該處百工有多種含義,一種指周代主管營建制造等事的職官名,如漢代鄭玄注:“百工,司空事官之屬司空掌營城郭、建都邑、立社稷宗廟,造宮室、車服、器械,監百工者。”另一種指各種工匠,如《·徐無鬼》:“庶人有旦暮之業則勸,百工有器械之巧則壯。”《墨子》文中“百工”是第二層意思,作“從事各種行業的工匠”解。《墨子》文中雖談政治理想與治國法則,但是常常以百工之事為例證。文中多處提及百工之職及“遵法儀”“盡其能”“大利至巧”的職業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