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傳》讀後感

才智咖 人氣:2.51W

學習教科書,就喜歡陶淵明的“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讀人物傳記,對五柳先生又多了一些瞭解,多了一些感悟

《陶淵明傳》讀後感

首先,我發覺陶潛並不是心目中那樣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隱逸仙人。年輕時的陶淵明曾經意氣風發、熱烈奮力,“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遊”。“撫劍”,原來隱逸詩人陶淵明也有過仗劍江湖、豪酣興健的時代。我想,他有崇拜荊軻的豪俠之情,也一定希望為百姓做些事情,像祖父一樣建立功業。原來,他的歸隱有著許多的無奈。朱熹說“隱者多是帶氣負性之人為之”,在門閥士族階層的排擠之下“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他寫下了《感士不遇賦》,感嘆自己懷才不遇、志不能酬。

同時,熱烈的心境歸於淡泊,也是對生活更深的挖掘。豐子愷說過,人生的境界有三層,物質、精神、靈魂。陶潛不為物質所動,“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 ”是精神的境界,但讀書人也未必隱逸。隱逸,也許就是為了達到”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這般靈魂的寧靜,是一種靈魂的境界。現代社會有時精神變成了物質的附屬,心靈變得物化,多少人又能去關注自己的靈魂?誰又能掙脫世俗的桎梏,獲得靈魂的平靜與安然?有人說,最遠的距離是從自己的身體到自己的'心,關注靈魂生活,也是值得我們去思索的。

田園之居妙在不受束縛,貴在順乎自然。“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自然之美讓心靈也變得輕鬆悠然。蘇軾說陶淵明“欲仕則仕,不以仕為高;欲隱則隱,不以隱為高 ”。出仕順乎自己的心願,未能如願也不強求、不阿諛,色和而正、順暢坦然。世衰則隱,也是隨性適情、力耕不輟。青山綠水,穿著粗衣的詩人揹著鋤頭向豆苗田地裡走去,詩人與自然物我交融,人身處自然之中,如此和諧。農耕,或許也是最順應自然的生活方式吧。正如許多年以後美國的梭羅,一間木屋,自給自足,湖泊小舟,隨興所之。

作為一個學生,對於陶淵明的種種,是無法評價的,只能寫下一些自己的感悟,表達一些景仰。景仰陶淵明豪情俠氣、深邃的靈魂、自然的心境。而不論怎樣的陶淵明,從來沒有因為生活的苦難失去純真的赤子之心,這也是古來無數人都喜愛他的原因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