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與孔子的教育教學思想論文

才智咖 人氣:1.22W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慄邑(今屬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出生地魯國陬邑(今屬山東省曲阜市)。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論語》與孔子的教育教學思想論文 ,歡迎閱讀。

《論語》與孔子的教育教學思想論文

摘 要:高校語文教材中《論語》從不同層面反映了孔子的諸多教育教學思想。我們可以藉助大學語文的課堂教學,在《論語》相關內容的講析中滲透孔子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的傳授,在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的同時,也從教育理念的高度為大學生的未來準備了一定的職業素質,從而放大了語文課程的能量,其價值不言而喻。

關鍵詞:《論語》;孔子;教育教學;思想

孔子是我國曆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為中國古代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時間從事教育工作,積累了豐富的教育經驗,形成了比較系統的教育教學思想。

高校語文教材中《論語》12則分別選自《為政》《公冶長》《雍也》《泰伯》《子罕》《憲問》《衛靈公》《季氏》《陽貨》等十二章,從不同層面反映了孔子的諸多教育教學思想。教師在《論語》教學中,可以更深入地解析孔子的教育教學思想及其卓有成效的教學實踐,從更高的層面領悟《論語》的精神境界。

一、因勢利導

《子罕》篇記孔子言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村野農夫問事於孔子,孔子對事務事理並無瞭解,卻能通過“叩其兩端”的反問方式,層層剝筍,引導村夫自己得出解決問題的答案。這條語錄不僅啟示了我們學習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提供了教育的方式,即啟悟式教學。孔子以能否在教學中實現對學生的啟發作為評價教學效果的標準之一。《衛靈公》篇記孔子言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季氏》篇子曰:“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這些言論都充分反映出孔子在教學上堅持啟悟的方法。

二、學思兼修

孔子有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此話闡明瞭在學習中積極思考、學思兼修的重要性。孔子始終強調“學”的重要性:“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靈公》)“學”的內容又須不斷溫習,才能充分掌握。“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即言從已掌握的舊有知識中啟悟出新的理解和認識,是學習的重要竅門,做到這一點就能為師了。新的學識來源於舊的知識,這一過程中的重要因素是學生的主動思考。學生能否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決定了能否成功“知新”。顯然,孔子認為應當學思兼備,缺一不可。學習需要明確思考方向,要抓住根本的東西。

三、有教無類養境界

“有教無類”是孔子首倡的教育主張。這一思想對古今教育都產生了重要影響。孔子創辦私學,打破了教育的國別、地域、種族等方面的限制,使得人人都有機會學習,地位均等。孔子所言“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述而》),乃認為教師應力求道德修?B的自我完善,達臻“教書育人”的崇高境界。孔子還主張教師能夠把“仁者愛人”的`思想灌注到學生身上,做到真正的無私奉獻。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述而》)勤奮不怠、孜孜不倦固然重要,道德修養也是不可忽視的。作為教育家的孔子以身作則,《詩》《禮》是孔子教育的主體內容,但更為重要的是,孔子在教育過程中對弟子和兒子一視同仁,施教無內外之別,這就凸顯了孔子公正無私的品德。

四、詩教禮教育情操

孔子在實際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注重“詩教”與“禮教”的傳授,以培養學生的高尚情操。孔子十分重視《詩》《禮》,反覆強調學習《詩》《禮》的重要性。孔子教導孔鯉要學《詩》、學《禮》,以說話立身。又強調說:“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陽貨》)“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凡此均可見出孔子重視《詩》《禮》的程度。教師在講解此類篇章時,可以補充有關《詩》《禮》的具體內容,而不必拘泥於作者的表層含義。孔子曾感嘆:“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述而》)教師應向學生解釋“周公”即代指“周公之道”,說明孔子期待恢復周禮。這也是孔子重視禮教的表徵之一。孔子也十分注意教育內容的廣泛性,如注重“文、行、忠、信”的培養等。這些都與當代培養社會文明、誠信和健全人格的社會公德教育內涵十分接近。

五、學以致用創價值

為學生開設大學語文,不僅要提高大學生的文學閱讀能力和人文素質,更要促進大學生學以致用,能將所學的教育教學理論知識成功運用於教學實踐,以真正實現其人生價值。所謂“學而優則仕”,孔子教導學生所要達到的人生目標,是通過優異的學習獲取治理政務的權力,並藉此服務社會、服務民眾。當今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對複合型人才的需求目標,與此頗為一致。從教育物件來看,大學生應當明確學習目標,懂得為何而學。孔子特別強調學習的目的性:“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憲問》)古代的學者學習的目的在於修養自身的學問道德,而現代學人的學習目的卻是用知識裝飾自己,以圖名利。這說明,孔子認為學習是豐富自身知識、提高自我道德修養的最佳途徑,卻不是評價個人能力的標尺,更不是用來炫耀學問、追名逐利的工具。所以他說:“三年學,不至於谷,不易得也。”(《泰伯》)由此可見,儒家學派更注重通過學習來達到道德修養的自我完善。這對今世浮躁、喧囂的學習態度有深刻的警示作用。

孔子作為一位著名的哲人、教育家,他的一系列靈活多變的教育方法促進了其教育活動的發展,也對後世的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直到現在我們的課程改革、素質教育中還在進行這樣的教學方法的應用。足可見孔子教育影響之深遠。我們應該認真學習其思想,應用其做法,來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馮文全,馮碧瑛.論孔子對老子德育思想的借鑑――基於《論語》與《道德經》的解讀[J].教育研究,2010(12):94-97.

[2]俞曉紅,吳卉.高師院校《大學語文》課中《論語》教學的內容與價值[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0(6).

[3]嚴軍.由《論語》看孔子的教育觀[J].當代教育科學,20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