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中“自主·合作·探究”模式的改革策略

才智咖 人氣:2.75W

《語文課程標準》把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作為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這是新時代賦予我們教育教學領域的嶄新課題,更是我們實現課程改革的必由之路。多年來,筆者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探索出語文課程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法,在“合作、交流”的基礎上進行的“自主、探究”的教學模式探索,具體做法是:

語文教學中“自主·合作·探究”模式的改革策略

一、興趣——自主、探究學習的源泉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興趣就有了主動探索的重要基礎。為此,激發探究的興趣是教學成功的關鍵,是教師應始終致力去做的事情。如在執教小語一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地球爺爺的手》時,我是這樣激趣的:一開始我就激發學生:“同學們,你們喜歡玩紙飛機嗎?你們在玩紙飛機的時候最希望的是什麼?”一石激起千層浪,這一問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他們紛紛舉手,各抒己見,其中最希望紙飛機能飛得更高更遠……接著我讓學生放飛自己摺好的紙飛機,讓他們親身感受、體驗“地球爺爺”那看不見的“大手”能使紙飛機落地,學生更是爭先恐後的行動起來,教室裡立刻沸騰了;結果我看著落地的紙飛機說:“同學們,不管我們放飛的紙飛機能飛多高多遠,最終他們總是掉下來的。”我的話音剛落,同學們又一次打開了思維的大門,他們興趣盎然的議論開來,有的說:“這是為什麼?”有的說:“可能是地球爺爺的……”我趁勢誘導:“大家很希望知道這是為什麼?你們讀了課本上的'故事,(板書課題)就能找到答案了。”這樣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使學生了解了“紙飛機必然落下”這一與課文核心內容密切相關的知識點,調動了學生的生活和情感積累,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慾,他們對課文的探究性閱讀必然是主動的、積極的。

二、自讀、自問、自悟——實現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途徑

課堂上安排自讀過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研究問題、探索知識是學生迫切需要的教法。這種閱讀法可概括為“自讀、自問、自悟”。這種閱讀法,在具體操作過程中,並非各自獨立,而是相輔相成的。“讀”是關鍵,是“問”和“悟”的基礎,也可以說前一步滲透後一步作為鋪墊,後一步是前一步的深化。

(一)自主性閱讀,讀通課文

在教學過程中,無論是知識的獲得,還是智力的開發;無論是情感的培養,還是品德的形成,都必須通過學生自主性學習來實現,教師無法代替學生讀書,也無法代替學生思考。因此,教師要為學生自主性閱讀創造條件。

1、根據興趣自由讀。就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自由選擇喜歡的形式,盡情誦讀。如獨自讀、約伴讀、分角色讀、邊讀邊演等。讀中還可以相互挑戰,分組進行。有條件的學校教師可加上多媒體、配上音樂等手段創設情境讓學生讀。

2、保證閱讀時間。我們互相聽課的過程中,發現有些教師激發學生自主性閱讀的情緒做得好,可學生還沒有把課文讀完就讓學生彙報了。試想,在極短的時間內,學生能把課文讀通嗎?也只能是迎合教師的心理匆忙尋找只語片言作答,表面上氣氛活躍,實際上又走進了瑣碎而膚淺的一問一答的圈子中了。我們要改變這種現象,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潛心讀書,深入思考。

3、檢查效果彙報讀。學生充分練讀後,根據自己的感悟,把自己喜歡的段落讀給老師聽,師生共同評議。並要求初步弄清文章的主要內容、寫作目的,找出重點段落,標出優美詞句等。學生有了充分的自由,變得愛讀、想讀,改變了全盤授予的傳統教法,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探究性閱讀,讀懂課文

古人說得好:“讀書無疑須教有疑,有疑卻要無疑,到這裡方是長進。”學生讀通課文僅僅是第一步,還要引導學生質疑問難,進行探究性閱讀,進而讀懂課文。

1、自問,在質疑中學會探究。教給學生髮現問題的方法,讓學生善於提問。方法很多:就文題提問。每教一篇新課文,我都要問學生,看了題目,想到了什麼,想知道什麼,有什麼要問的,學生往往思維活躍,提出很多有價值的問題。比如我校有位老師教《太陽》一文,學生根據題目就能問:“太陽離我們有多遠,它有多大,多熱等。就重點段提問:如我校六年級一位教師教《草船借箭》寫借箭經過一段,學生朗讀後問:諸葛亮為什麼選第三天四更的時侯才去借箭?為什麼要將船頭朝東船尾朝西等問題。另外還有抓重點詞句提問等。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來營造提問的良好氣氛,如: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讓學生在生動的幻燈動畫中有了自主學習的樂趣,樂於質疑。並從中體驗發現問題的樂趣。

2、以讀為本,讀中感悟。葉聖陶先生曾說:“語文教師是引導學生讀書的,看書的,而不是給學生講書的。”這就是說書是讀懂的。學生質疑後,教師要引導學生細讀深究。通過變換形式的讀,如:默讀,對讀,引讀,分角色讀,評讀,議讀等,讓學生讀中有所感悟,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如我校一位教師在執教小語第三冊《駱駝和羊》一課的二、三小節時,採用了先進的多媒體課件,創設了絢麗的色彩,動態的畫面,美妙的錄音為一體的情景,逐步展示了“駱駝和羊證明自己看法正確”的過程,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有效地將學生的主觀情感移入文境,並步步深入到意境中去。在這種情景中,她又引導學生學習錄音的樣子有感情朗讀。這時學生的朗讀不是單單的理解閱讀了,而是帶著“駱駝和羊”在“吃樹葉”、“吃草”時不同的表情(如:羊吃不到樹葉時著急的樣子,駱駝吃到樹葉時輕鬆得意的樣子)去讀的,緊接著採用評讀賽讀等讀書方式,讓學生讀中感悟。我邊聽邊感受到以境助讀,在境中讓學生動情,以情促讀,以讀促情,使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達到更高的境界。而後這位教師讓學生做填空練習的結果準確無誤,做動作理解“大模大樣”一詞真是活靈活現。通過“以讀為本,讀中感悟”的教學法,我也感受到了課堂上書聲琅琅,議論紛紛,學生在活躍的氣氛中學習語言,陶冶情感,感悟哲理。

(三)合作交流,共同探討

議讀,是結合課文的訓練重點群體讀書研討的活動。指的是通過合作學習撞擊出思維的“火花”,深化文章的理解。學生針對質疑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深入研究時,教師可根據需要把握交流討論的時機,積極、有序、有效的組織夥伴學習,教師要抓住並利用有價值的資訊,參與各組的交流討論,巧設懸念,點撥精要,從而啟用學生的思維,使夥伴學習達到最佳效果。如觀看學校播放的光碟《落花生》一課時,在談到學了這課的感受時,學生各抒己見,有的學生讚揚花生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而有的學生則認為當今時代應學會展示自我,像蘋果、香蕉那樣引人注目。針對這一現象老師立即組織學生討論,隨後展開辯論。學生各展所長,在充分民主、輕鬆愉悅、樂於探究的氛圍中學到了知識,並且課堂中構建了“生生合作”“師生合作”等多種形式互動進行的立體型的交流網路,使學生的個性得到淋漓盡致的張揚、體現,課堂呈現出精彩紛呈的多元化感悟。

葉聖陶先生曾說:“國文教學的目標,在養成閱讀書籍的習慣,培植欣賞文學的能力,訓練寫作文字的技能。”因此我們是否可以說,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不是單純“教”的結果,而必須由學生藉助語文課程將優秀的語言文化成果內化成生命個體的一部分,內化的過程伴隨語文教育過程不斷進行下去。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所進行的“自讀、自問、自悟”的嘗試,只是試圖營造這樣一種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努力讓學生從閱讀中發現學習語文的樂趣,並能從讀書中體會到一種永恆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