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 險企大有可為

才智咖 人氣:2.87W

日前,央行釋出了2015一季度金融機構貸款投向統計報告。資料顯示,一季度人民幣小微企業貸款餘額15.89億元,同比增長16%。

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 險企大有可為

實際上,為響應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銀行、融資性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網際網路金融、保險公司等多種服務主體競相逐鹿,為小微企業主提供了多樣化的貸款選擇。

然而,截至去年底,在小微企業融資領域,保險公司承保的貸款餘額佔據的市場份額卻不足0.3%。保險業作為政府、企業、居民風險管理和財富管理的基本手段,在支援小微企業融資方面仍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險企參與度低

資料顯示,截至2014年底,小微企業融資服務各模式經營主體數量約1.9萬家,融資餘額約21.8萬億元。

在資金來源上,銀行依舊佔據絕對主導地位,個人和小微企業無抵押貸款餘額20.7億元,佔比高達95%;小額金融公司、消費金融公司、網際網路金融平臺也正紛紛興起。

而在風險擔保主體上,保險公司承保的貸款餘額僅約500億元,佔比不足0.3%;融資性擔保公司佔比約10%,其餘多為銀行和小額貸款公司自擔風險,或由關聯企業、個人等多主體分散性擔保。

實際上,據不完全統計,除以上正規渠道外,約50%的小微企業融資需求需要通過私人拆借、民間集資、非法高利等非正規渠道滿足。

毋庸置疑,小微企業融資市場仍然潛藏著巨大的潛力,各服務主體的參與程度也相差甚遠,市場遠未達到“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競爭格局。而保險業作為不可替代的主體之一,卻處於長期失聲的狀態。無論是在服務廣度還是內容深度上,險企的參與度亟待進一步提高。

險企有何可為?

顯而易見,險企的低參與度與保險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嚴重不符。那麼,作為社會的“穩定器”和經濟的“助推器”,保險業該如何助力小微企業貸款?險企又有何可為呢?

從保險服務小微企業的國際經驗來看,各國模式各不相同,但無論是市場主導還是政府主導,都普遍擁有良好的社會信用環境,比如小微企業服務網路比較完整,相應的法律法規比較健全,而風險規避和分散機制相對完善,並且設立有專門的信用保證保險協會和政策性擔保基金。

與上述已開發國家相比,我國的融資擔保行業相對分散,統籌管理能力較弱。對險企而言,既需要借鑑國際優秀經驗,取其所長;也需要結合當前國內實際,走出符合我國保險業發展的特色之路。

事實上,在監管部門的推動下,少數保險公司已開展了相關業務,對小微企業融資進行信用擔保,並已有多款產品面世。如平安集團旗下的“平安易貸”,其依託平安集團雄厚的資本實力和規範化管理,首創“信用保證險+銀行貸款”的業務模式,通過推出小微企業類貸款保證保險,填補小微企業融資供需之間的空白。這種模式有效開拓了小微型企業融資渠道,對促進解決其融資難問題具有重要作用。

發展9年多來,平安易貸已為600多億銀行貸款提供了保證保險,期末貸款餘額突破300億。40多萬自僱人士、私營業主或小微企業主通過此渠道獲取銀行貸款近200億,這些貸款基本都是用於資金週轉或擴大再生產。

險企加速佈局

不容忽視的是,我國小微企業在初期創業時普遍規模較小,同時缺乏合格的抵押物、資訊不透明,由於銀行極為苛刻的信貸審查條件和對企業資質的嚴格要求,決定了其無法對所有小微企業主敞開大門;而小貸公司受制於“屬地化”的經營限制,以及其自身風控水平和管理能力的有限,也無法做到真正意義上的'普惠。

與之相比,保險業自誕生起即以管理風險為發展之本,同時為了契合大數法則的經營規律,保險公司天生具備均衡風險管控和業務發展的動機。

除此之外,在小微企業融資領域,政府對保險業也寄予了越來越高的期望,並出臺了一系列利好政策。

去年8月新“國十條”頒佈,強調“鼓勵保險產品服務創新,積極培育新的業務增長點”;今年1月,為推動信用保證保險業務支援小微企業發展工作,保監會、工信部、商務部、人民銀行和銀監會又聯合釋出《關於大力發展信用保證保險服務和支援小微企業的指導意見》;在其後的兩*上,保險業也成為政府的工作報告中頻頻談及的熱點詞彙。

實際上,截至2014年底,國內獲准經營貸款保證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已超過10家。繼平安保險之後,陽光保險、人保也紛紛創新產品種類和經營模式,針對小微企業推出了更靈活的貸款保證保險產品。隨著政策環境日趨成熟和完善,險企佈局小微企業融資市場的步伐必定會越來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