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省級公共圖書館地方文獻工作

才智咖 人氣:2.23W


修史撰志,是我國優良的文化傳統之一。除了史官編纂的正史之外,尚有大量的地方文獻散諸民間。這些地方文獻與正史相印證,成了彌足珍貴的史料。對地方公共圖書館來說,全面收集、系統整理、妥善儲存、充分利用這些地方文獻,既是重要任務之一,又是藏書建設的一大特色。 本文將以天津圖書館為例,談談省級公共圖書館地方文獻工作。

淺談省級公共圖書館地方文獻工作

1986年12月8日,國務院命名天津市為歷史文化名城,其濃厚的歷史文化積澱,使天津市成為一座地方文獻的“富礦”。本文的主旨,即在於進一步開發這座“富礦”,對天津地方文獻的概況,市館地方文獻的收錄範圍,市館地方文獻的收集工作及今後的設想,加以初步探討。

1 天津地區蘊藏著豐富的地方文獻資源

天津歷史悠久,其地方文獻源頭,可以追溯到殷商時期以前。戰國時期,天津主要歸屬燕、齊兩國。在近郊發現的戰國遺址和墓葬達50多處,並挖掘出大量鐵製工具、陶製漁具以及刀幣。這些遺址和墓葬,有著豐富的文化遺產,成為地方文獻的一大富源。

東漢末年,曹操為了反擊北方烏桓貴族的侵擾,在天津平原上開鑿了平虜渠、泉州渠和新河,把水路從四面八方連線起來,奠定了天津日後航運樞紐的地位。隋代,大運河開通,氵瓜 河尾(今日海河)與黃河、淮河、長江溝通。唐朝建立,又按照泉州渠故道,開鑿一條新的平虜渠,使經過大運河或渤海灣北來的船隻,由氵瓜 河尾進入平虜渠,直抵漁陽郡。杜甫在《後出塞》和《昔遊》兩詩中,作了生動的描繪:“漁陽豪傑地,擊鼓吹笙竽。雲帆轉遼海,粳稻輸東吳。”“幽燕盛用武,供給亦勞哉!吳門轉粟帛,滄海凌蓬萊。”那些有關挖掘河道的傳說,運輸物資的軼聞,以及墨客的詩稿、典籍的記載,都是很有價值的地方文獻。

宋朝沒能統一中國,在北方形成了與遼和西夏對立的局面。當時的天津平原,處於宋、遼交界之處;今日的海河,便是當時的界河。宋朝的滄州知州何承矩在界河以南引種南方早稻獲得成功,開創了天津地區種植水稻的歷史。與此有關的原始資料,是天津農業發展史上的光輝篇章。

金王朝強大後,老三岔河口一帶是漕運的中心,建立名為“綱戶”的專業船隊。寶坻縣至今還有個“綱戶莊”,迴響著歷史的濤聲。

元朝泰定三年,建天后宮,以祈求航海平安。當時任翰林院國史館編修的張翥,曾來此進香,並寫詩一首,道是“入廟靈風肅,焚香瑞氣高。使臣三奠畢,喜色滿宮袍。”由此可見民俗文化之一斑。類似的文化古蹟。尚有城隍廟、文廟、玉皇閣等,文人騷客,題詠頗多。

“天津”之名,始於明代。解放後,天津舊城南門外發現一塊明代的石碑,碑文為“成祖文皇旁入靖內難,聖駕由此濟渡滄州,因賜名天津。”天津有很多具有文獻價值的碑文,如“鎮倉關王廟碑”,碑文中記載有關關羽的生平事蹟和歷代封號;“聶公碑”,表彰聶士成抗擊外夷,為國捐軀的功績。

明朝末年,大科學家、農學家徐光啟託病寓居天津,引育南方稻種與山芋,其間必留下珍貴資料,抗倭與防遼戰爭中,軍械製造、船隻徵募、兵將調遣等,都在天津進行。那些製造軍械的圖文、徵募船隻的公告和兵將調遣的令諭,都有收藏引用價值。

清王朝建立後,天津成為北方的商貿中心,也成為西方列強的凱覦之地,許多重大的歷史事件都與天津有關,諸如“天津條約”的簽訂;“天津教案”的發生;太平天國北伐軍曾攻打過天津;天津義和團運動震驚世界;啟蒙思想家嚴復曾在天津的《直報》連續發表《原強》、《闢韓》等著名論文。天津也是洋務運動的北方基地。北洋軍閥集團是從天津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並由此產生了“北洋實業”,這些歷史事件與歷史人物,都留下大量的.地方文獻,有待我們去搜集和整理。

至於與辛亥革命和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有關的地方文獻,這裡就不加贅述了。

某一地域具有文史價值的資源,還不能直接成為文史資料。只有這些資源形成文字或圖片等,才成為真正的文獻——具有歷史價值或參考價值的圖書資料。天津的出版事業起步較早,明末清初,私人和官方的編書、刻書、印書活動,日益興盛,為形成豐富的地方文獻提供了必要的也是優越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