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周作人散文藝術風格

才智咖 人氣:2.88W

周作人(1885年1月16日—1967年5月6日),原名周櫆壽,又名周奎綬,後改名周作人,字星杓,又名啟明、啟孟、起孟,筆名遐壽、仲密、豈明,號知堂、藥堂、獨應等,浙江紹興人。是魯迅(周樹人)之弟,周建人之兄。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試論周作人散文藝術風格,歡迎閱讀與收藏。

試論周作人散文藝術風格

試論周作人散文藝術風格 篇1

周作人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散文家之一。他一生的創作,除了三十幾首新詩和二百來首舊體詩外,全部都是散文。它的散文有雜感、文藝短評、隨筆等類。其中,影響較大,藝術成就較高,風格也較成熟的,還是他那些以沖淡平易見稱於世的美文小品。他這些美文小品,不僅顯示了散文大家周作人精湛的藝術造詣。同時,也形成了周作人獨特而成熟的藝術風格。

周作人散文的最大特點是沖淡平易。平淡自然、和平沖淡、閒適……這些說法都是前人對周作人散文風格的概括。周作人自己也曾說:“我近來作文極慕平淡自然的境地。”①“平淡自然”,這是周作人給自己散文風格所作出的定位。“覺得如在江村小屋裡,靠玻璃窗,烘著白炭火缽,喝清茶,同友人談閒話,那是頗愉快的事。”②他希望自己的文章能達到這樣的一種境界。不僅如此,他給廢名、俞平伯的作品寫的序言中,也一再地強調、推崇沖淡平易的文學創作風格。由此可見,沖淡平易,不僅是周作人希望達到的境地。同時,在他的散文創作中,也形成了沖淡平易的藝術風格。

周作人的散文,多寫周圍的日常生活,他常寫一些人人都看得見,感受得到的事或物。即使是生活中的一些重大問題,他也能以一個普通的見聞者、參與者的身份敘出。在他的作品中,他不故作高深地議論,沒有什麼豪言壯語,就是一些精闢的警句也很少見得到。他的散文,無論談事、談人、談政治、談文藝……,都象同友人拉家常,敘舊情。敘事狀物,寫景,他都能做到樸素、自然。發表感想或看法,沒有長篇大論,而是舒徐不迫地絮絮而談。比如他的《人的文學》這篇文章在他所有的散文中,篇幅算比較長的了。但是,他並未擺出一副巨集論的架勢,而是採取隨筆那樣的寫法,把意思一層一層地、有條不紊地說清楚、說明白。關於“三一八”慘案,周作人寫了好幾篇散文,大多是如實的記事,雖也有內心的感情,卻少激烈的議論。甚至有些記敘,讓你感到驚人地客觀和冷靜。最激烈也不過是說一些這樣的話:“凡青年夭折無不是可惜的,不過這回特別的可惜,因為病死還是天行,而現在的戕害則是人功。”③,“死了倒也罷了,若不想到兩位老母倚閭,親朋盼信。活著又怎麼著,無非多經幾番的槍聲驚耳,彈雨淋頭。”④。周作人關於事件本身的態度也是鮮明的、感情也是真摯的。但是,周作人卻能冷靜沉著,通過平實的文字,表達出深邃的悲憤。這就是周作人散文的沖淡平易之處,他使人讀他的散文,一點不覺得艱難,甚至覺得有些淺顯。然而,正是這樣,才會讓你在不知不覺之中,在毫無戒備和疑問中,服服貼貼地接受他思想感情的影響。

我們說周作人的散文是沖淡而不是平淡,還在於周作人的散文是有思想的,它並不讓人覺得蒼白貧乏。周作人雖然說不上是卓越的思想家,但對於許多事情他都有自己的看法。無論是與非、曲與直、真與假、善與惡、美與醜,他都能判斷分明,做到不含糊其辭,模稜兩可。對於有些問題的看法,其深刻性往往為一般人所不及。這也正是他的散文不顯疲弱,比較耐讀的主要原因。當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逝世之後,社會各階層對他有種種評價。其中不乏惡意的攻訐和指責。周作人即明確指出:孫中山不是“神人”,“也有缺點”,卻應“整個地去看出他的偉大來。”⑤。他還指出,孫中山締造的“中華民國”,只實現了“中華”二字,而下二字“民國”尚未實現,因為人民還並未成為國家的主人,他們還 “習於為奴”。對於有些人把孫中山這位革命的先行者視為“亂黨”,施以攻訐。周作人能站出來說:“我的意見則此刻還因特別注重民族主義,拔去國民的奴氣惰性,百事才能進步。”⑥這在當時,雖然並非最先進的思想,所論也不能說就十分辯證全面,卻也不得不承認其表現得相當深刻。

周作人散文的沖淡平易,並非象有些人所說的那樣——周作人喜歡客觀的敘述,所以他的散文表現出平淡的風格。而事實恰恰相反,周作人的散文都是具有主觀色彩的,都是周作人自我的表現。周作人的散文喜歡從自我出發,在平凡事物上談出動人的天理物趣。從審美主體上來說,周作人所提倡的言志小品是西方隨筆的自我表現與我國明人小品獨抒性靈的融合。周作人所倡導的言志即是抒我之情,載己之道。而並非代他人之言,載他人之道。縱觀周作人的散文,他都是以自己的見聞感思,生活瑣事來進行創作的。其取材極其平凡而瑣碎。諸如北京的茶食、故鄉的野菜、喝茶、飲酒、鳥聲、蒼蠅、烏蓬船、白楊樹、自己的初戀、愛女的病……,他都有興觀照。他寫的野菜、茶食、茶、酒、蒼蠅……都是他所見所聞、所讀所感的,都蒙上了他自己的感情光澤。就是讀書札記、序、跋之類的文章,周作人也離不開自我的感受,都有一個“我”貫穿其中。這成了周作人散文的一個顯著特點。

周作人散文創作表現出的沖淡平易,決不是直露平庸,更不是淡而無味,其中充滿了作者的感情。文學創作的生命在於有感情,這對於詩和散文尤其如此。問題是,周作人散文中感情的流露有其特有的方式,那就是抒情的淡化和節制。周作人的散文,總是喜歡把很在意的事說得似乎很不在意,把很有情的事寫成似乎頗不經意。對於人和事,他不過多地渲染,而是用簡練的筆墨把人或事的輪廓清晰地勾勒出來。如《故鄉的野菜》,在藝術手法上可以說完全是採用“白描”的手法。用白描而能寫出真摯的感情,只有周作人這樣的散文大家才能達到這樣的境界。文章開頭,周作人便聲言他對於故鄉沒有什麼特別的情份,只因為朝夕會面,逐成相識,正如鄉村裡的老鄰居一樣,雖然不是親屬,別後有時也要想到他。待我們讀完全文,便會發現周作人對野菜的談論,無一處不掩藏著他眷戀故鄉的深情。

周作人散文在沖淡平易之外,還有一個最主要的特點,那就是其中充滿了澀味。這也是周作人最自負的一點,他認為文章必須有簡單味和澀味,這才耐讀。他的散文創作,也正體現了他這一主張。並且他怕世人不瞭解他文章的真味,還一再強調:“拙文貌似閒適,往往誤人,唯一二舊友知其苦味;……今以藥味為題,不自諱言其苦。”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