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課程改革背景下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才智咖 人氣:4.54K
論課程改革背景下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摘要: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就是要轉變目前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提倡和發展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特別是要倡導基於合作的學習、基於問題的學習、基於實踐的學習、基於探究的學習和基於網路的學習等方式。

關鍵詞:課程改革;學習方式;轉變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要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學生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本次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就是要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本文就學習方式的內涵,傳統學習方式存在的弊端,課程改革背景下提倡的學習方式以及怎樣轉變學習方式進行初步探討。
  
  一、學習方式及其基本特徵
  
  “學習方式”又可稱為“學習風格”,由美國學者哈伯特·塞倫於1954年首先提出。它是指學習者喜歡並習慣使用的學習策略,反映了學習者對不同教學方式的偏愛以及他們的學習傾向。
  學習方式具有普遍性。任何學習主體在學習過程中為了達到一定的學習目的,自覺不自覺地總要選擇和運用一種程式、方法等來對學習物件進行理解、記憶並使之內化為人腦可接受的東西貯存在大腦之中,並在適當時機加以運用。
  學習方式還具有相對穩定性。一般說來,主體在最初學習活動中採取了某種方式之後,習慣於在以後的學習活動中繼續沿用。開始這種方式往往以不自覺的非理性的形式出現,但隨著學習活動的多次重複,學習主體對學習方式進行歸納、整理、總結和提高,特別是經過一些思想家的概括,學習方式就以理性的形式存在,並由個體意識向群體意識轉化,並逐漸積澱下來成為一個民族的文化內容而為後人所繼承。學習方式是為學習內容服務的,隨著學習內容的變化,學習方式也必然要發生變化。但學習方式的變化程度與歷史的不斷進步、學習內容的不斷增長相比要緩慢得多,因而具有相對的穩定性。
  學習方式要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首先受到學習主體自身條件的制約。一般說來,人生價值觀和思維方式的正確、原有知識較多的主體容易形成正確合理的學習方式,反之則容易形成錯誤的或不合理的學習方式。其次,受到學習主體所處的經濟、政治、文化、道德、宗教等各種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這些因素或多或少地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學習主體的學習方式。
  學習方式形成之後,不只是消極被動地去適應學習活動,而且對學習效果發生直接的影響。正確的、合理的、先進的學習方式有助於加深所學內容的記憶和理解程度,並使其能夠較迅速地轉化為主體自身的認識和實踐能力。錯誤的、不合理的、陳舊落後的學習方式往往停留在對所學內容的簡單記憶和淺層次的直觀理解上,也不能夠或較慢地轉化為主體的實際能力。
  學習方式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類,從時代和發展的角度可以劃分為傳統學習方式和現代學習方式兩大類。當前學習方式的進步也就主要表現為傳統學習方式向現代學習方式的轉化。
  
  二、傳統學習方式的主要弊端
  
  所謂傳統學習方式就是在傳統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形成的絕大多數學習者在學習活動中共同運用的學習方式。在傳統教育教學過程中,學習方式的特點主要是由教師教學的方法決定的,然而,教師的教學方法又主要由制度化的教師觀所決定。也就是說,傳統的教育教學管理制度限制和束縛了教師在教學方法上的多元選擇與創造性。這種學習方式的特點是:
  (一)被動性
  在傳統的教學環境下,教學過分注重知識的傳授,把學生當作裝知識的“容器”,沒有思維的碰撞,缺乏生氣和樂趣,缺乏對智慧的挑戰和對好奇心的刺激,使教學變得機械、沉悶和程式化。這種教學方式導致學生被動、依賴、喪失主動性,過於服從權威,缺乏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