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新企業所得稅會計準則的幾點看法

才智咖 人氣:8.46K
關於新企業所得稅會計準則的幾點看法
摘 要:隨著《企業會計準則第18號——所得稅》的頒佈實施,我國的所得稅核算進入了一個新時期。這一準則摒棄了以往被絕大多數會計人員熟練使用的應付稅款法,直接轉為資產負債表債務法,對廣大基層財務人員提出了巨大的挑戰。就資產負債表債務法的原理和計算方法作一探討,以期對基層財務人員有所幫助。
  關鍵詞:企業所得稅;資產負債卷
  
  1 放棄應付稅款法的原因
  
  應付稅款法即指企業將本期應付所得稅款作為當期費用,列入利潤表。這種方法的出發點是將所得稅視為利潤分配而不是企業的一項費用。應付稅款法作為一種簡單易行的方法,長期以來被基層會計人員廣泛使用。但由於其以稅法為出發點,強調財稅合一的方式,帶有較大的弊病。尤其在社會對會計資訊要求日益提高的今天,應付稅款法不符合權責發生制、配比性、相關性等原則的弱點日漸突出,甚至因此導致財務報告當期淨利潤偏離實際,無法反映企業真實的盈利狀況。在我國經濟逐步國際化的同時,加強會計的國際趨同化,放棄應付稅款法,使用債務法核算所得稅費用將極大地提高企業財務報告的透明度及實用性。
  
  2 資產負債表債務法與損益表債務法的區別
  
  所得稅債務法核算方法具體分為資產負債表債務法和損益表債務法,本次頒佈的所得稅會計準則明確了所得稅的核算應使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這一規定給以往習慣使用損益表債務法的會計人員帶來了不小的麻煩。
  資產負債表債務法與損益表債務法在日常使用中計算結果多數情況下是相同的,但其原理及計算過程截然不同。損益表債務法即從損益表出發,根據當期的收入費用計算當期應稅利潤,然後根據收入費用在會計計量和稅法確認的不同標準,找出時間性差異,由此確定當期遞延稅款,進而計算出所得稅費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則指從資產負債表出發,由淨資產的增減計算當期應付所得稅額,並根據期末資產負債的帳面價值與計稅基礎的暫時性差異,計算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總額,減去期初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的金額,得出當期轉入的遞延所得稅資產(負債),計算出當期所得稅。
  由此可以看出,損益表債務法注重的是時間性差異,而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注重暫時性差異。時間性差異指一項收入或費用在會計上確認的時間與按照稅法規定確認的時間不同而造成的差異。損益表債務法以當期應稅所得額減時間性差異造成的影響後得出當期應稅利潤,因而其使用的是時間性概念。暫時性差異指一項資產或負債的計稅基礎和其在資產負債表上的帳面金額的差異。如果在資產負債表中資產的帳面價值比資產的計稅基礎高,就會形成遞延所得稅負債。反之則形成遞延所得稅資產。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比較每項資產負債的期末帳面價值與計稅基礎,由此得出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因而其使用的是時點性概念。
  所有的時間性差異均形成暫時性差異,而部分暫時性差異則不屬於時間性差異。如資產的評估增值,只產生暫時性差異而不產生時間性差異。因此,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應用的範圍更廣。
  損益表債務法採用“遞延稅款”概念,其借方餘額和貸方餘額分別代表預付稅款和應付稅款,但在資產負債表上作為一個獨立專案反映,這就混淆了資產與負債的內涵。而資產負債表債務法則採用“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概念,分別列示在資產和負債中。這種處理方法明確了遞延所得稅資產及負債的性質,清晰地反映了企業的財務狀況,更有利於企業的正確決策。
  在這兩種所得稅核算方法中,基層會計人員更習慣使用損益表債務法。這是由於財務人員的習慣導致的。以往我們在應付稅款法下計算應納所得稅,出發點均為收入總額和費用總額,在此基礎上剔除時間性差異,計算應稅收入和應稅費用,由此得出應稅所得額。利潤總額與應稅所得額之間的差異扣除永久性差異後,得出遞延所得額。這一方法與我們習慣使用的應付稅款法一脈相承,均以損益表為出發點,因而容易理解和實行。而資產負債表債務法開始引入全面收益的概念,把資產負債表作為第一報表,從淨資產出發計算應稅所得額,這一過程與以前使用的過程有較大差異,會計人員應加強對資產負債表的理解。   3 資產負債表債務法的應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