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Chiari骨盆內移截骨術治療髖臼發育不良

才智咖 人氣:2.38W

摘要:髖臼發育不良指髖臼對股骨頭的覆蓋不全,關節有半脫位或脫位的趨勢。Chiari骨盆內移截骨術由Chiari於1955年提出,該手術是將截骨遠端內移,以增加股骨頭外側的包容,使身體的負重力線移向內側,增強了髖外展肌群的力量,改善跛行步態。此術式主要用於治療大齡兒童及成人髖臼發育不良。本文就其運用於髖臼發育不良治療方面的進展進行綜述。

探討Chiari骨盆內移截骨術治療髖臼發育不良

關鍵詞: 髖臼發育不良


1 手術切口的選擇
常用的切口為前外側的“Bikini”切口,該切口從髂前上棘前下方內側,為直行的皮切口,向後上方向至髂嵴的中部。Ito H[1]等共採用了3種切口來進行Chiari骨盆截骨,在早期的31例髖關節,使用髂股前側入路。該入路面板切口始於髂嵴中部,向前越過髂前上嵴,然後向遠端沿縫匠肌的內側緣到達大腿中段1/3處。接下來的79例髖關節行後外側入路,即Gibson切口。該切口從髂後上棘前方6~8 cm處開始,沿著髂嵴向遠側臀大肌前緣,繼續向遠側延伸到大轉子前緣,進一步沿股骨長軸向遠側長約15~18 cm。後外側入路不需要將臀中肌從髂骨上剝離,並且不影響髂脛束的功能,術後恢復也較快。最近的25例髖關節行外側的“Ollier”U型切口。該切口從髂前上棘開始,向遠側到大轉子之下,彎向後,橫過股骨,繼續自近側向後方,到大轉子和髂後上棘連線的中點。他們推薦經轉子間入路(後外側入路和外側的“Ollier”U型切口),使用該種切口治療的104例髖關節效果更好,Trendelenburg步態改善更明顯,認為該手術切口能保證截骨在一個更合適的`角度
2 術中操作要點:
手術須充分顯露髂骨內外板和坐骨切跡。截骨平面是在關節囊附著點與股直肌返折頭之間,由髂前下棘至坐骨切跡間進行,從前向後清晰地顯露關節囊附著點,有助於確定截骨平面。截骨線應與水平面成10°的“外低內高”狀,這樣可使截骨遠端易於向內推移。完成截骨後固定骨盆,握持患肢使其外展,推大轉子向內,遠端內移的程度應為髂骨寬度的1/2~2/3,必要時可達髂骨厚度的100%,並用2枚克氏針做內固定。Chiari骨盆內移截骨術是關節囊成型手術,因此術中應避免損傷關節囊,尤其是關節囊的頂部,該部位在截骨內移後成為股骨頭與髂骨間的襯墊。如果該部位損傷或破壞將導致股骨頭直接與骨性的髂骨接觸,會導致早期的創傷性關節炎的發生。術中注意截骨時應放置骨膜剝離器保護坐骨切跡,避免截骨遠端向後移,防止刺激、壓迫坐骨神經。
3 手術的效果:
髖臼發育不良的患者主要表現為髖臼的缺損,導致對股骨頭的包容不良,引起股骨頭的向外側移位,遠期引起髖臼軟骨及股骨頭軟骨的破壞,導致骨性關節炎的發生。手術的效果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影像學的改變,二是臨床症狀的改變。髖臼指數,CE角,Sharp角,髖臼深度比值等指標是反映髖臼的影像學指標。正常成人CE角在20°~25°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