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禮記;學記》的教育倫理思想及其現代啟示

才智咖 人氣:4.9K

【論文關鍵詞】《禮記·學記》教育倫理 師道 師德 師生關係

淺析《禮記;學記》的教育倫理思想及其現代啟示

【論文摘要】《禮記·學記》是我國最早的教育專論,具有豐富的教育倫理思想,主要內容體現在四個方面:師道之羊、教學之倫、為師之德、從學之道。針對當前高等教育領域中師生關係的種種不和諧現象,(學記》的教育倫理思想可以在社會環境、教師倫理和學生學習倫理建設方面,為解決這一教育倫理的時代課題提供有益的啟示。

《禮記》的思想體系較為龐大,主要是關於早期禮經經義的闡釋。基調是儒家的,內容則幾乎無所不包,倫理、哲學、政治、教育、科技、宗教、藝術,等等,都包羅了進去。而《禮記·學記》一篇,則將當時的教育思想作了一個較為全面和系統的總結與歸納,是我國最早的教育專論。其中也包含了豐富的教育倫理觀念,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師道之尊

從《學記》中看來,當時的教育體系已較為完備。《學記》描述說:“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庫,術(遂)有序,國有學。比年人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黨”、“術(遂)”、“國”,均為西周時期逐級遞升的行政單位,而“塾”、“庫”、“序”、“學”皆是學校類別名稱。當時不僅有一套較為完整的教育體制,也有明確的考試制度。從人學之後,隔年考查一次,考核標準隨時間長短各有不同。九年之後,考查合格,學業就算全部完成,是為“大成”。從中可見,西周時期的統治者對於教育是相當重視的。《學記》首先也就講到了教育的重要性,說:“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又說“是故古之先王,建國君民,教學為先。”認為統治者要想建立國家,治理民眾,就必須興辦教育,把努力教化百姓放在首位。在作者看來,教育起的是“化民易俗”的作用,唯有通過教育,才可以真正達到“近者悅服,而遠者懷之”,天下民心歸服於一人的政治目的。

既然教育在國家社會政治生活中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那要如何才能確保教育的順利進行,有效實現教育的功能和目標呢?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尊師重道。《學記》說:“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此處的第一個“道”,指“規律”的意思;第二個“道”,則包括了文化知識和道德修養兩個方面,為教育的主要內容。作者認為,但凡學習一事,尊敬老師是最難做到的。而“師嚴然後道尊”,唯有老師受到全社會的尊敬之後,“道”才會受到老百姓的重視,也才可能因此而看重“道”的學習,保障教育的順利實施。但要讓普通百姓充分自覺地去尊師重道,又談何容易?所以,作者就要求天子和諸侯以身垂範,為民眾做好表率。如“大學之禮,雖詔於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按照常禮,臣子欺見天子的時候,天子坐北面南,身處尊位,而臣屬則相反。但在臣子向天子講授知識的時候,天子卻不敢讓他面向北方,這就體現出了對於老師的極度敬重。

二、教學之倫

在具體的學校教育活動中,《學記》也設計了一套詳細的教學程式與規範(即所謂“倫”),以確保師之“嚴”,道之“尊”。文中說:“大學始教,皮棄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人學鼓筐,孫其業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柿不視學,遊其志也;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倫也。”對於天子、諸侯來說,在開學時,應該身穿禮服親自參加祭祀先聖、先師的儀式,以“示敬道也”,通過言傳身教,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對師道的敬意。然後教學生學習《詩經·小雅》中描述君臣宴樂慰問場景的三首詩歌(《鹿鳴》、《四牡》、(皇皇者華》),宣揚“學而優則仕”,以此勸誘學生樹立做官志向,從而尊師重道,努力學習。這就是“官其始也”。到了考校學業的時候,也是必須在通過占卜舉行柿祭之後,才可以進行。這樣既可以讓學生從容應考,還可以引起他們對於學業的重視,此謂“遊其志也”。學官在學生人學上課時,通過擊鼓召集學生,有意營造出肅穆莊重的氣氛。隨之開啟書箱,給學生分發書籍,以使學生用恭順的態度對待學業,是所謂“孫其業也”。教學中,學官用“夏”、“楚”兩種教鞭鞭答不聽話的學生,以整肅學風,即“收其威也”。於教師而言,在教學過程中,應當適時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況。學生有了疑難問題卻不輕易開口解說,以激勵學生獨立鑽研的精神,直到最後才予以啟發,這樣就能讓學生牢記知識,並能增強對於老師的感激之情,是為“存其心也”。而學生在課堂上也要嚴守尊卑長幼之道,聽老師給年長的學生講解問題時,自己不能逾越等級提問,即“學不跋等”,以養成敬順之心。

在這一套教學程式的安排中,從天子、諸侯到學官、師生的活動,都充分體現出了“嚴師尊道”的教育倫理訴求。

此外,作者還強調說:“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認為大學的教育應當按照季節的不同來安排教學內容,所教授的內容必須為“正業”,即所謂“先王正典,非諸子百家”,意指教材的選擇應當慎重。而且,還強調官府應當為學生提供穩定的課後休息場所。《學記》中具體的教學內容設計,則主要有樂、詩、禮等六藝。學者先學樂律,再學詩,後學禮法。

三、為師之德

有人曾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師”。這一觀點,在《學記》篇中也多有體現。作者在談到教育失敗的原因時指出:“今之教者,呻其佔畢,多其訊,言及於數,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大意是說:當今的一些老師只會照本宣科,自己一知半解,講解時毫無定見,只顧趕教學進度而不管學生的接受能力。在講授內容時又故意有所保留,不肯傾囊以授。老師的教學既違背教育規律,知識的傳授錯漏百出,學生的問題自然也無法得到正確的解答。如此一來,學生學得一塌糊塗,心裡就會怨恨老師。既覺得課程太難,又不知道學來有何益處。儘管完成學業了,但學到的知識很快就會忘掉。教育的不成功,大概就是緣於此吧。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認為教育的失敗主要應該歸咎於教師,大致有三個方面的問題:(1)教師自身學養低下;(2)教學無誠意;(3)違背教育規律。究其根本,則是沒有責任心,缺乏敬業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