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曼《大學的理想》中的教育思想精華及啟示

才智咖 人氣:9.63K
試析曼《大學的理想》中的教育思想精華及啟示


  論文摘要:紐曼是英國19世紀自由教育的偉大倡導者、捍衛者。他的《大學的理想》是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的經典之作。他主張大學的目的在於知識本身,大學是傳授普遍知識的場所,而自由教育是實現大學目的的途徑。為此,大學必須享有相對的獨立性和自治地位,必須遠離各種世俗和功利性的目標。紐曼對於真理的執著、對於大學教育問題的深刻見解給予我們十分有益的啟示。研讀經典,從中汲取其澤被後世的精粹,有著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論文關鍵詞:紐曼;大學的理想;自由教育
  
  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約翰·亨利·紐曼(John Henry Newman 1801-1890)的地位可謂舉足輕重。這位19世紀英國維多利亞時代著名的神學家、教育家、文學家和語言學家,懷著對傳統大學理念的堅持,積極倡導並捍衛英國大學的自由教育傳統。通過其經典著述《大學的理想》(The Idea of a University)中對於大學教育基本理論問題的系統、綜合、全面的論述,紐曼的大學教育思想得以傳承至今。紐曼的觀點深刻地影響了當時乃至後世世界高等教育的發展,以至於科爾評價說:“在紐曼以後的所有關於大學教育的論著都是他的演講和論文的腳註”。這本關於大學理想的著作,“不但對將來思想家和教師來說是普遍的模式,而且也為20世紀的作者提供了一篇先導性的文章”。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洗禮,這本偉大的著作至今仍然散發著智慧的光芒。直到今天,英國的教育模式仍然是注重理智訓練、品格陶冶和思維方式養成的紳士教育。如阿什比所說:“英國大學目標的實質仍然是造就有修養的人而不是有學問的人。”深入紐曼的大學教育思想的核心內容,我們會發現其中豐富、深刻的內涵。研讀經典,從中汲取其澤被後世的精粹,有著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尤其在當下這樣一個功利主義思想如同細菌般滋生的年代,重讀紐曼的《大學的理想》,感受這位令人欽佩的人文主義學者的精神氣質,對於喚醒人們心中沉睡的理智與信仰,其非凡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一、為自由和真理而“戰”

  紐曼是19世紀自由教育的偉大倡導者,是無畏的真理的熱情追隨者。他堅信“真理自有其成功的力量……謬誤可以有一時之盛,但真理必勝。謬誤的唯一作用,是它最終只會發展真理。”在他寫作《大學的理想》時,構成自由教育的傳統政治、經濟和文化基礎開始發生變革:18世紀末以來由於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和美國獨立戰爭的爆發,自由、平等、博愛的觀念衝擊著古老的英國;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的進步,宗教對社會的影響力日漸減弱,科學的社會地位和影響逐漸上升,科學知識精英開始取代傳統的宗教知識精英成為社會的主導力量;英國工業革命蓬勃興起,整個社會結構發生急劇變化。為順應這些變化,維護本階級的利益,英國的資產階級將目光投向了高等教育。然而以牛津、劍橋為代表的英國大學恪守自由教育傳統,注重理性培養和性格養成,排斥科學教育。在這種形勢下出現了所謂的“新大學運動”。新大學仿效蘇格蘭的大學模式,以市場為驅動,具有收費低、入學要求低、不要求學生住校、排斥宗教教育、不注重知識的整體性等特徵。新型教育以“實用”為座右銘,重視實用的專業技術教育,以培養實用的專業技術人才。新大學運動危及了英國高等教育幾百年來形成的古典人文主義的教育傳統,使英國傳統的“紳士”教育模式受到了嚴峻的挑戰。
  新大學的教學方法中存在許多弊端,其內在的哲學基礎中存在不少謬誤。以倫敦大學為例,在課程廣度上採取德國模式,在教學方法上效仿蘇格蘭,採用完全的講課制,傳授的也只是許多學科的膚淺知識,這就好比是“某種集市,各貨攤之間互不相干,各自兜售堆在一起的各種貨品”。新教育在把高等教育帶給民眾的過程中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甚至以犧牲教育本身為代價。
  為維護自由教育傳統,使其免受功利主義價值觀的侵蝕,以紐曼為代表的人文主義教育家對實用主義所倡導的狹隘的專業教育進行了猛烈抨擊。“過分突出一門科學,這對其餘的科學是不公平的。忽視或取代一些科學,便會使另外一些科學偏離正確的目標。這樣做會混淆科學與科學之間的界限,妨礙它們的作用,毀壞把它們連在一起的和諧。”在人生的各階段,極端的專業化都會使教育的目的幻滅,因為它不容許旁及其他。“如果學生讀書只囿於一門學科,那麼這種勞動會助長片面追求某種知識的傾向,這樣做會限制學生的心智發展。”在紐曼看來,大學是國民追求真理的中心。“大學是一個推動探索,使各種發現得到不斷完善和證實的地方,是使輕率魯莽也變得無傷大雅,使錯誤通過思想與思想之間、知識與知識之間的碰撞暴露於眾的地方。”
  懷著對真理的嚮往和對大學自由教育的理想,紐曼於1851年11月,應保羅·卡倫的邀請,擔任新建立的都柏林大學校長之職。當教會對綜合教育表現出擔心時,紐曼卻堅定地認為:“大學理應來者不拒,沒有憂慮,沒有偏見,沒有妥協,只要他們是衝著真理而來。”正因為如此,當他發現理應成為神學及世俗科學等一切學術殿堂的大學正在變成一座受到精心保護的天主教溫室時,他辭去了校長的職務。因為他從來不是一個僅僅篤信神靈的宗教徒,他追求的是一種處心積慮的神聖,一種對真理的信念,一種讓人性得以釋放的自由。他的大學理想未能實現,不是因為世界不需要真理,人類不需要自由,而是因為他未能深刻理解社會經濟與政治對教育的巨大影響。在這場自由主義教育與專業主義教育的鬥爭中,雖然表面來看教會與紐曼都是反對功利主義,反對大學進行狹隘的專業技術教育,維護傳統的人文主義教育的,但二者的動機和目的有著質的差別,教會是為“權力”而“戰”,紐曼卻是為了“自由和真理”而“戰”。在二者貌合神離的合作中,紐曼充當的只不過是權力鬥爭中的一顆棋子,失敗是註定的命運。但真理自有其成功的力量,大學的存在亦有其自身的目的和邏輯。

  二、大學的目的和性質:知識本身即為目的,大學是傳授普遍知識的場所

  在紐曼看來,大學要麼指學生而言,要麼指學科而言。無論在談論學科還是學生時,都必須首先堅持一個原則,即知識的整體性原則。所有的知識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各分支學科的知識都是這一整體的有機組成部分。“一門科學被視為整體的一部分時所產生的意義,與一門孤立的科學在沒有其他科學的保障(如果可以稱其為保障的話)情況下所產生的意義是不可同日而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