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春秋》的農學思想及啟示

才智咖 人氣:2.36W
《呂氏春秋》的農學思想及啟示

  [內容提要]本文論述和分析了《呂氏春秋》中關於“三才”理論、發展重農思想、農業技術思想等三方面的農學思想,並古為今用,做了一些思考和研究,以求對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有所啟示和借鑑。
  [關鍵詞]《呂氏春秋》;農學思想;啟示
    
  《呂氏春秋》是一部用綜合研究方法思想學說的專著。在《漢書·藝文志》中被列為“雜家”。該書內容極為豐富,涉及、、軍事、、、、農學、以及養生等諸多領域,特別是卷末四篇農學論文,可以說是我國現存的最早的較為完整的農史文獻,學者齊思和曾高度評價說:“《上農》、《任地》、《辨土》、《審時》四篇,自具統系,蓋先秦農家言之精華也”[1](P287),足見其非常珍貴。不過,學術界對其甚少論述。本文擬對此略作分析,以求古為今用,對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有所借鑑和參考。
  
  一、農業“三才”理論
  
  作為我國現存的最早的農史文獻,《呂氏春秋》卷末四篇農學論文,也是我國古代農學理論化的典型代表。其主要表現在對農業生產本質和規律的整體認識上,即農業是由天、地、人三大要素與作物構成的有機系統,通常稱之為農業“三才”理論。
  《審時》篇曰:“夫稼,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養之者天也。”[2](P936)這就明白地揭示了農業生產涉及的三大因素及其功能,實際上是現代所謂農業生態系統在古代的最早表述,深刻地揭示了農業生產與其自然的聯絡。這裡所說的“稼”是指生物有機體,是農業生產的主要物件;“天”與“地”主要指農業生產的環境條件,“天”有光、熱、水氣、四時變化,是供給作物能量和導致作物生死榮枯的天然因素,“地”有水、土、植被,是作物生長的載體,可以通過人類勞動,為作物生長提供較好的土壤條件。在農業“三才”理論中,人的因素是最主要的,只有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掌握自然規律,儘可能改變不利的條件,才能有效地進行農業生產,取得人類所需的農產品。
  農業“三才”理論對農業生產與環境因素的整體揭示,有利於者把農業生產作為一個系統來看待,充分考慮所涉及的多種因素;對農業生產要素各自功能的揭示,則有利於管理者對不同要素採取相應的管理辦法。這在《上農》等篇論文中均有反映。
  進行農業生產,首先涉及人的因素,需要的投入。《上農》諸篇中有許多對人的管理的禁令和措施,如通過政策制約,使民重農力田;通過技術督導,使民精於農道;通過農知傳授,使民不違農時。在以往的“三才”思想中,為“天—地—人”的模式,而《呂氏春秋》的“三才”理論則反將“人”置於首位,變成“人—天—地”的`模式,突出了人的地位和作用,反映出對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自信。從而也利於在農作管理中注意充分投入勞力,發揮人力及其生產技能。其次就是對土地的整治與耕作。土地作為生產要素,直接參與作物生產過程,其狀況優劣與作物產量和品質密切相關。因此必須加大人力投入,改良土壤條件,通過“耕方”、“耕道”提高土壤肥力。呂書“三才”論將“地”的因素緊隨“人”之後,表明人的勞動物件主要在於土壤,從而也為農業管理指明瞭方向。至於天時,為自然執行規律所支配,無疑是人類難以控制和干預的自然因素,但卻是農作物不可或缺的獲取外界能量的能源,農業生產不能不受其制約和影響。故而《審時》篇強調:“凡農之道,厚(候)之為寶。”[3](卷26,P17)可見天時只能遵從,不可違背,在管理上必須尊重客觀規律。
  
  二、發展重農思想
  
  重農思想是呂書關於農學思想的重要內容之一,可以說,呂書關於農業教育的其他方面都是基於重農思想教育基礎之上的。與《商君書》等農學書籍一樣,該書認為發展農業生產是國家富強、民食充足的根本途徑,是穩定的經濟基礎,是治國安邦的根本大計。《上農》篇中的“上農”就是“尚農”、重農之意,該篇開宗明義地指出,“古先聖王之所以導其民者,先務於農。”並從經濟作用、政治作用、教育作用三方面闡明瞭重農思想。
  (一)農業具有安國興邦的經濟作用。經濟是基礎,經濟的穩定是政治穩定的前提和條件,對此呂書表述地十分清楚和明白。其中指出,“民農則其產復,其產復則重徙,重徙則死其處而無二慮,民捨本而事末則不令,不令則不可以守,不可以戰。民捨本而事末則其產約,其產約則輕徙,輕徙則國家有患皆有遠志,無有居心。”[2](P916)顯然,百姓重視農業就家產繁多,家產繁多就會害怕遷徙,害怕遷徙就會固守家鄉而別無二慮。反之,百姓如果捨棄農業就會不聽政令,不聽政令就既不能依靠他們防守,又不能依靠他們攻戰。放棄農業百姓的家產就會減少,家產簡單就會隨意遷徙,隨意遷徙在國家遭受困難時就會遠走高飛,國家也就難於治理。
  (二)農業具有強化法制的政治作用。呂書還從正反兩個方面說明了農業對於法制的重要作用。“民農則重,重則少私義,少私義則公法立,力專一。……民捨本而事末則好智,好智則多詐,多詐則巧法令,以是為非,以非為是。”[2](P915-916)這裡就將農業與制聯絡起來,教育統治者要重視農業,原因在於百姓從事農業,作風就會持重,持重就會很少私下發表議論,很少私下發表議論就能使國家的法制確立。而一旦百姓放棄農業,就會喜好玩弄智謀,喜好玩弄智謀行為就會詭詐多端,結果就會在法令上投機取巧,就會失去是非觀念,以對為錯,以錯為對。
  (三)農業具有穩定統治的教育作用。呂書特別強調,“民農非徙為地利也,貴其志也。民農則樸,樸則易用,易用則邊境安,主位尊。” [2](P915)就是說,百姓從事農業,不僅僅是為了地裡的出產,更重要的是陶冶他們的心志。農業能使百姓的思想淳樸,淳樸就容易統治,就會使邊境安全,就會使君位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