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國小數學新課的改革

才智咖 人氣:6.19K

一、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淺談國小數學新課的改革

新課標指出:學生能通過觀察、實驗、歸納、類比等獲得數學猜想,並進一步尋求證據,給出證明。新入學的一年級學生年齡小,閱歷淺,無意注意佔主導,觀察能力有限。他們最初的觀察是無目的、無順序的,只是對教材中的插圖、人物、顏色等感興趣,不能領悟其中蘊藏的數學知識。在教學中我尊重他們的興趣,先給他們一定的時間看,接著,再一步一步引導他們觀察,將他們的注意引入正題,按一定的規律去觀察。

例如,在教學“數一數”時,一幅生動美麗的校園圖展現在學生面前。學生馬上被畫面中的人物形象、色彩及熱鬧場面吸引住了,非常高興,津津有味地看起來。這時我不急於把問題提出來,牽制學生的注意力,而是給他們一定的時間隨意看自己想要看的,還可以說說圖上有什麼。當學生的好奇心得到滿足後,我再提出要求:“這裡還有許多數學知識呢!圖上畫的是什麼?各有什麼?你們找一找。”把學生的興趣引到數學上,讓他們帶著問題去觀察,這時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所提的問題上,自覺地按老師的要求觀察,我再適時地指導觀察方法,有意引導他們按順序觀察。很快就找到了從數量“1”到數量“10”所表示的物體,如“1位老師”,“1面紅旗”、“2位小朋友跳繩”“3位同學踢足球”“4個垃圾桶”等等。這樣分兩個階段進行觀察,先讓學生看自己想看的,再按要求深入觀察,符合低年級學生的'特點。隨著知識點的增多,對觀察的要求逐步提高,使他們的觀察漸漸地由表及裡,由粗到細,由區域性到整體,學會了觀察的方法。

二、利用教材插圖,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語言是思維的外在表現,語言的發展和思維的發展密切相關,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能促進他們思維的發展。因此,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每一幅插圖啟發學生說,首先我鼓勵每一位學生試說,並且不作統一要求,讓每個學生把自己所觀察到的說出來,接著再同桌互相說,這樣學生對內容的理解也進了一步。

例如:在教學課本P17的“比大小”時,我先出示主題圖,讓學生先觀察並說說圖中畫的有什麼?學生觀察了一下,很快就紛紛舉手回答,有的說:“圖上畫有猴子和一些水果。”還有的說:“圖上有3只猴子和4個梨、3個桃、2個香蕉。”對這些同學的回答,我都給予肯定。然後我再單獨出示3個猴子和3個桃,我問:“誰多誰少?”學生齊口說:“一樣多”。我再說:“誰能把話說得完整一些?”生答:“猴子和桃子一樣多。”這時,我又出示3個猴子和2個香蕉,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學生說:“猴子多,香蕉少。”最後,我再出示3個猴子和4個梨,學生馬上說:“猴子少,梨多。”這時,我又問:“剛才你們說猴子多,現在又說猴子少,到底猴子是多還是少呢?猴子、香蕉、梨這三種水果比較,誰比誰多?誰比誰少?誰最多?誰最少?這句話怎樣說合適?請你們同桌討論一下。”這樣,學生帶著問題去討論,討論時各自都發表意見,每個人都有說話的機會。然後,各組代表彙報:“猴子比香蕉多,香蕉比猴子少;猴子比梨少,梨比猴子多;梨最多,香蕉最少。”學生髮言很熱烈,積極性很高,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生的學習效率也很高。

這樣一節課下來,既讓學生學到了知識,明確了物體的大小多少是從比較中得到的,又讓學生把圖的內容說得連貫、完整、具體,從而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比較、分析、判斷、綜合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創設學習情境,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數學知識是比較抽象的,而一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同時也保留著直觀動作思維形式。我從學生年齡特點和思維特點出發,本著數學來源於生活這一事實,自始至終都是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引入課題,創設操作學習情境,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通過觀察來理解數學概念,掌握數學方法,逐步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

例如:在教學“7的組成”時,我先讓學生拿出7根小棒,再讓學生把這7根小棒分成兩堆。師:“你有幾種分法?你是怎樣分的?”然後放手讓學生自己擺小棒,很快學生馬上就得出不同種分法,有的說“我把7分成1和6;2和5;3和4;4和3;5和2;6和1。”就這樣,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觀察、比較,很快就得出了7的組成。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提倡讓學生在做中學”。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力求領悟教材的編寫意圖,把握教材的知識要求,充分利用學具,讓學生多動手操作,手腦並用,培養技能、技巧,發揮學生的創造性。通過摸一摸、擺一擺、拼一拼、畫一畫、做一做等活動,使學生獲得數學知識,在操作中激起智慧的火花,進行發現和創造。

四、發揮小組作用,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新課程標準中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可見,合作學習是新課標倡導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和教學組織形式,它對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合作能力起著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教學“分類”第二課時,“按不同標準來分”時,我讓學生以4人一組的形式學習,每個人把自己文具盒裡的鉛筆都拿出來,集中在一起,擺放在桌子上,組內先觀察,再討論,最後動手把自己認為一樣的分在一起。分完後,我又請每一組派一個代表給大家彙報:你們組是怎樣分的?按什麼標準分的?想了幾種分法?經過討論交流,學生們想出了十幾種不同的方法。如:1. 按鉛筆的顏色分;2. 按鉛筆的長短分;3. 按鉛筆中有沒有橡皮頭分;4. 按鉛筆有沒有削過分;5. 按筆桿上有稜和沒稜分;6. 按筆桿上的花紋來分……學生分鉛筆的方法之多,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也確實讓我驚歎。

這樣教學,既發揮了學生之間的互補作用,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使學生的思路得以開拓,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維能力得到鍛鍊。

總之,實驗教材為我們教學改革提供了極為方便而豐富的資源,它系統有效地培養和開發了學生的智力,給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場地,也給師生交往、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交流提供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