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課堂教學方法提高化學教學質量

才智咖 人氣:3.24W

課堂教學是教學活動的主要形式。知識的傳授、技能的訓練、能力的培養主要在課堂進行。化學教學質量要提高,必須改革課堂教法。

改革課堂教學方法提高化學教學質量

根據化學的規律和特點,我認為在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掌握三個原則從四個方面努力來提高教學質量。

三個原則是:(1)不代替教材講述估計學生看得懂的內容。(2)不剝奪學生進行必要的思考的權力。(3)不放棄教師必要的講解和引導,避免放任自流。

四個努力的方面是:(1)激發學生求知慾,提高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每一堂課都應給學生創設積極思維的條件和途徑。(2)交給學生學習的主動權和發言權,提出運用舊知識不能直接解決的新問題,按認識規律,讓學生通過感知、聯想、討論、探索的過程,幫助他們解惑釋疑,獲得知識,發展能力。(3)引導學生運用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演繹、推理、判斷等方法,對每一章節知識進行歸納小結;使所學知識規律化、條理化、系統化、網路化,納入知識結構的體系。(4)加強習題練習。學習的目的在於應用,化學基礎知識掌握以後,能否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作為學生,主要是通過做練習題來體現的,這就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思維能力,而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通過教師日積月累的點撥和學生的勤練來實現的。

比如在“鹽類的水解”這一節課中,一開始就提問學生:“碳酸鈉溶液顯酸性、鹼性、還是中性?”學生回答:“顯中性。”我演示了碳酸鈉溶液使酚酞變紅色的實驗,全體學生感到驚奇,大腦處於高度興奮狀態,這樣就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的求知慾。接著再用pH試紙檢驗醋酸鈉、氯化銨與氯化鈉三種溶液的'酸鹼性,這樣抓住學生急於求知而又無法得知的最佳思維的時刻,指點他們思考、探索、討論、表達,師生共同活動,運用電離理論和化學平衡移動觀點,分析了水解的原理,寫出離子反應方程式,突出了其本質。同時與中和反應對比,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總結出“鹽類水解”概念。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水解的本質?還需通過練習加以檢驗,如“氯化鐵、硫化鈉、碳酸氫鈉都會水解嗎?能水解的寫出離子方程式。”讓學生在課堂上練習。通過分析歸納,按鹽的組成判斷其水溶液的酸鹼性,概括出“強強不水解,誰弱誰水解,誰強顯誰性”的水解規律。趁熱打鐵,還可以將這一部分知識及時遷移到大學聯考試題中的離子共存問題,概括出“單水解不影響離子大量共存,而雙水解影響離子大量共存”的規律。同時歸納出判斷離子共存問題的“三看”。即一看離子間是否發生複分解反應;二看離子間是否發生氧化還原反應;三看是否發生雙水解。這樣使學生由感性→理性→應用→鞏固,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使學生的知識與能力得到了發展,教學效果理想。

總之,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教學方法的確定要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學情以及學校的教學設施來確定。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這就是根據化學科學的規律和特點。那種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抄的教學方法是不可能提高化學教學質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