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獨具特色民營企業文化的建設論文

才智咖 人氣:3.88K

企業文化是一個企業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企業群體共同認可的某種文化觀念、行為方式、價值準則、道德準則等。它集中體現了一個企業自身的管理風格和精神風貌,是增強企業員工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持久力的意識形態的總和。企業文化,作為企業管理的“靈魂”,正越來越多地受到人們的重視,成為企業在激烈複雜的市場競爭中贏得優勢、取得成功的法寶。

淺論獨具特色民營企業文化的建設論文

企業文化是以觀念的形式潛移默化地滲透於員工的思想,用以調節員工行為,是一種非直接的、又是更深層次的企業管理,其作用是毋庸質疑的。從大量事實中不難看出:處在同一經濟區內的一些企業,論其規模、經營方式、市場條件等基本因素相似,但實際經營效果卻相差甚遠,在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尤為明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在那許多相似之處,還有員工的精神狀態、工作作風,經營哲學以及由之派生的服務水平等等的不同,而這些正反映了企業文化建設的差異。

一、企業文化的作用與功能

美國IBM公司總裁華特曼在《企業與信念》一書中說過:“企業的成功主要是跟它的基本哲學、精神和驅策動機有關,信念的重要性遠超過技術和經濟資源…...”(彼特斯華特曼《追求卓越》第25頁)。許多經營管理學家也都認為,企業能長盛不衰的關鍵在於它的文化,優秀的企業文化是企業獲取成功的祕訣。企業文化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導向作用。現代企業面臨的是一個複雜多變的開放的社會系統,其行為標準體系是否符合企業生存發展,決定著企業經營決策的正確性,企業文化作為企業全體員工價值觀和理想信念的集中反映,在企業經營決策過程中具有很強的定向與規範作用,它為企業決策行為提供了一個清晰明確的座標系統,促使企業始終把企業的價值觀看作是制定企業經營決策的最終依據和衡量方案決策優劣的最終尺度。在“一切為使用者著想”的企業文化中,企業的經營決策和目標制定就必須以產品的服務及對顧客有益為出發點,用“製造最好的產品,提供最優質的服務”來要求員工;在以“開拓創新”為核心的企業文化中,企業不斷推出新產品、新技術和新的管理方式,使企業在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則是統帥企業一切經營決策的靈魂,達到消費者與經營者雙贏的目的。同時,企業文化還可通過自身強大的感召力,把企業內部各部門和全體員工團結起來,引導到先進的目標上去。企業內部各部門在制定本部門工作目標時,首先遵循企業的價值觀和經營觀,一旦由於工作性質、角色差異和利益差別產生矛盾時,企業文化也可憑藉它所特有的目標協調作用促使各部門自覺進行調整,達到理解與溝通,從而建立相互支援、相互信任的工作關係。

2.凝聚作用。一個企業要搞好經營管理,必須使全體員工在統一的價值觀指引下,產生對企業目標、行為準則、道德規範的一種認同感和使命感。企業文化的一個特殊功能,就是以一種特有的整合力和推動力,促使人們遵從企業文化中的價值取向、行為模式、習慣等,從而使人們的行為匯聚導向終極的企業目標。企業文化就象粘合劑一樣,持久廣泛地加固、充實著企業的經濟、政治等剛性部件,使員工能夠在一種自主自覺的意識中以企業利益為座標,調整自身的思維和行為模式,為企業無私奉獻。

3.激烈作用。馬斯洛心理需求學說認為,人類在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和生活需要得到滿足後,會進而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這種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更易成為個體行為的動機,成為人們刻苦工作、不懈追求的強大驅動力。企業文化也正是提供共同的價值觀念、行為準則、道德規範等內容,藉助典範人物、獎罰儀式、“光環效應”等方式,向員工傳授企業文化的內涵,使其充分認識企業行為的意義,自覺地把企業目標內化為自身的追求,從而產生一種積極向上的心理和發奮進取的競爭精神,同時,贏得個人事業的成功、自我價值的實現,進而推動企業順利發展。

4.制約性。它與企業文化的激烈作用是緊密相連的。企業文化本身是一種無形的、非強制性的行為準則,但是當這種文化已內化為企業幹部員工內心的價值取向和精神需求時,便在無形中具有了一種潛在的強制作用。這種無形的強制作用即表現為員工在實施行為時對企業共同目標自主自覺的選擇,這時,企業文化就已昇華為一種信仰,一種一切都可以改變,而唯獨企業精神、企業價值觀不可改變的精神追求,這樣企業管理就有了堅實穩固的基礎。同時,一個企業總是擔負著一定的社會責任,即給社會提供優質服務,創造豐富的物質利益,豐富人們的生活;同時,還要通過自身的價值觀念、經營原則、精神風貌來影響和推動社會文化的發展。只有這樣,企業才能獲得生存和發展的活力。優秀的企業文化能夠引導企業的經營者和管理者把眼光轉向社會,轉向更廣闊、更長遠、更崇高的目標,促使企業在完成社會責任的前提下實現自身利潤目標。一旦當企業的社會責任與利潤目標、長期利益與短期利益發生衝突時,它便會毫不猶豫地選擇社會責任或企業長期目標。這樣,企業文化的價值就體現在維繫企業生存,推動企業不斷向更高、更快、更強發展的深層次意義上。

二、建設民營企業文化的緊迫性和重要性

改革開放二十年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完善,我國民營企業迅速發展壯大。到2006年10月底,在各級工商部門註冊的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有430多萬戶。這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佔“半壁江山”,創造的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價值佔全國GDP的58.5%,繳納的稅金佔全國的50.2%。民營企業是社會就業的主力軍,吸納了75%以上的城鎮就業人口和75%以上的農村轉移出來的勞動力。民營企業是技術創新的生力軍,發明的專利佔全國的66%。,研發的新產品佔全國的82%。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作出了《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問題的決定》,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民營企業的發展壯大,對於大力發展生產力、縮小城鄉和區域差距、促進社會充分就業、增加城鄉人民收入以及推進技術自主創新等方面,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但是民營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不少的困難和問題。總體上講,民營企業既是一個數量龐大、富有活力的經濟群體,又是一個相對處於弱勢的群體。既存在創業難、融資難、生存和發展的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的問題。民營企業自身也存在總體素質不夠高、經營增長方式粗放、人才短缺、市場競爭能力不強。一些企業由於多年形成的經營模式和思維定式積重難返,競爭意識淡薄,觀念更新緩慢,經營視野狹窄,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非常脆弱,造成了決策遲緩、措施不力、管理混亂、利潤下滑。還有一些企業追求短期行為,“內功不足”,不注重在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上下工夫,沒有長遠規劃和整體觀念,造成企業發展後勁嚴重匱乏,前途渺茫。甚至有個別企業還以次充好坑害顧客,使得企業信譽掃地,在市場競爭中敗下陣來。所有這些,雖然與國家政策、外部條件、“大環境”有很大關係,但是,企業沒有正確的經營策略和完善的企業文化系統,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蘊,缺乏強有力的凝聚力量,也是企業難以迅速適應市場變化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某種程度上,這方面的原因還是持久的、深遠的,更具決定性意義。因為,市場經濟已是大勢所趨,市場格局的多元化已是不可逆轉;加上我國已經加入WTO,企業將面臨來自國內、國際的雙重挑戰,局勢是非常嚴峻的,任何幻想都無濟於事。企業只有適應不斷變化的經濟形勢,眼睛向內、苦練內功,在強化“硬體”的同時,大力加強“軟體”建設,構建起自身正確、完善、有效的文化座標系統,以此指導自身的經營管理活動,追求整體效應和長遠價值,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優勢。令人欣喜的是,一些企業的有識之士經過市場經濟的磨鍊,已開始注意到了這一點。他們敏銳地把握住了企業經營管理的“靈魂與精神”所在,在搞好企業經營的同時,苦心構築自身獨具特色的企業文化系統,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了自己的優勢。

三、如何構建民營企業的文化模式

從社會主義經濟本質要求出發,吸取我國企業文化傳統中的積極因素和現代企業文化理論與實踐成果,結合民營企業本身特點,民營企業文化的建設,應以企業價值觀念為核心,以企業行為規範、企業意識體系和物質文化的結構為要素進行有機整合,確立開放發展、多元穩定的企業文化模式。筆者認為,其基本框架應是:以優質的服務為核心價值觀的價值體系,以人為本的企業發展信念,競爭創業、艱苦奮鬥和團結合作的企業精神,團結、勤奮、開拓、創新、身體力行的經營作風和管理作風。

1.建立以優質服務為核心價值觀的價值體系。民營企業作為商品流通的承擔者,其經營活動的主要特徵是向廣大消費者提供服務。因此,應確立以優質服務為核心的價值觀,它包括優質商品、優質服務和優質環境三個方面的內容。從這一核心價值觀還可引伸出“顧客至上”、“客戶第一”、“公平交易”等一系列價值觀。但是,長期以來,由於社會環境的影響,使一些企業不同程度地養成了“等客上門”的習慣和“座商”作風,缺乏主動服務的意識,這些與市場經濟準則截然相悖的習氣,成為民營企業走向市場的嚴重障礙。而有些個體經營者卻能以熱情、周到、方便、快捷的服務贏得顧客的青睞,與國營企業和較大型民營企業爭奪市場。因此,如何在擁有優質產品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服務意識,營造良好的服務環境,切實確立以優質服務為核心的價值觀,就成為民營企業亟待解決的問題。

2.建立以員工為本的信念。人是企業的主體,是生產力諸要素中最活躍的因素,加強企業管理,提高經濟效益,也就必須堅持以人為本,許多成功企業的經營管理都證明了這一點。即不把資金和設施作為提高營業額和利潤率的唯一源泉,而是從企業主體——員工出發,致力使員工內心深處理解、接受企業的價值觀念,並內化為自身的需求,增強工作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正確處理人與企業、人與人、人與工作的關係,從而達到經營管理的和諧統一。為此,必須培養員工對企業的歸屬感,增強主人翁意識。這一方面可通過關心員工的衣食住行、所思所想、文化娛樂等來增強員工愛企業如家的感情;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增強員工的參與感,即通過提合理化建議、健全民主管理、增強決策透明度、強化員工參政議政的相關機制等,使員工真正確立起企業主人翁地位,滿足其自我尊重的需要與實現自我價值的需要。據有關資料介紹,在北美和歐洲正蓬勃興起的“員工參與制”就收到了這一效果。它使員工不僅對自身工作崗位、對企業基層,而且對高層決策、對企業整體的經營管理都有了更大的發言權,從而極大地調動了員工的工作積極性。

3.建立競爭創業、艱苦奮鬥、團結合作的企業精神。一個成功的企業往往都具有如下特點:開拓、創新,具備風險意識和危機意識;員工愛企業如家;員工之間相互信任,關係融洽、默契;精打細算,勤儉辦企業等等。我們民營企業,由於歷史和現實的種種原因,惰性因素還嚴重禁錮著企業的肌體。造成不少企業缺乏開拓創新意識,看不到市場競爭的嚴酷性;有些企業以為“家大業大,浪費點沒啥”,缺乏勤儉持家的精神;一些企業內部管理混亂,組織鬆散,人情淡漠,缺乏凝聚力。所有這些都嚴重阻礙著企業的`發展與騰飛,需要大力改進。

4.建立扎實、高效、身體力行的管理作風。這一點是針對企業領導者而言的。企業領導者是企業文化的“傳教士”和“佈道者”,是企業價值觀和經營觀念的“耕耘者”和“播種人”,他們的一些日常性的經營管理工作,如對員工與顧客矛盾的處理態度,對員工的獎懲辦法、晉升標準,本人的個性、品質、道德水平等,都對企業文化的風格具有重要影響。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領導者優異的管理、工作作風能對員工的思想、行為發生潛移默化的作用。所以,企業領導者在經營管理工作中一定要注意不斷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文化素養,優化領導藝術,改進工作作風,切實做到腳踏實地,身體力行,起到表率和風範作用。

5.建設表現現代的企業形象。從某種意義上說,企業形象是企業參與競爭、打入市場的最好廣告,它具體地、外在地昭示社會,自身企業是一種什麼樣的價值觀指導經營。通過觀察一個企業的企業形象,既可得出一種親和的行為感應。總的講民營企業在長期的經營歷史中,積累了深厚的“家當”和豐富的經驗,樹立了良好的企業形象,在顧客心中形成了較強大的信譽效應,這是我們的巨大優勢所在,值得在市場競爭中大力發揚和著力強化。但同時,我們必須看到,有些企業缺乏創新意識,缺乏昂揚向上的精神,不注意優化管理和提高服務質量;甚至有些企業不珍惜多年來辛辛苦苦形成的良好聲譽,追求短期行為,在經營中以次充好,缺斤短兩,坑害顧客,造成了極壞影響,陷入了非常尷尬的處境。這些都極大地損害了民營企業的形象,妨害了企業在競爭中贏得優勢 ,等於把市場和顧客拱手送給他人。

四、培育適應市場經濟環境的企業精神

“團結、服務、勤奮、高效”的八字企業精神,在實踐中作為員工的一種共同語言、共同價值取向,體現了強大的感染力、影響力和凝聚力,其精髓至今仍是我們應該共同遵循的準則。但無庸諱言,目前在部分民營企業中,這個企業精神體現得不那麼令人滿意,不團結、服務差、效益差的現象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因此企業精神的確定,不能以有文字表述為結束,而必須使其真正形成企業員工群眾共識並用其規範每個員工的行為,摒棄那些有悖於企業精神的言行,激烈全體員工為企業興旺發達而努力。

企業精神的形成是個發展的動態過程,它應隨著情況的變化不斷地充實新的涵義。當前,民營企業面臨的情況與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情況已全然不同,競爭日益激烈,市場變化莫測。面對市場經濟,民營企業應培育與之相適應的企業精神,諸如要有敢於拼搏、開拓進取的勇氣,也要有敢於創新、默默奉獻的精神,這才更有利於企業的生存與發展。

綜而觀之,現在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認識到,企業成功的條件並不僅要有嚴格的規章制度、精確的財務體系與利潤目標,而且還在於是否能夠創造出一種強勁有力的企業文化,能否幫助企業內部成員樹立共同的價值觀、信念與崇高目標,培養良好的管理作風,從而為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文化的優勢。民營企業面臨愈來愈激烈、複雜的市場競爭,如何營造起自身獨具特色的企業文化系統,以適應各種變化莫測的情勢,贏得成功,的確是擺在民營企業面前的一個重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