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與儒家文化論文

才智咖 人氣:1.69W

孔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學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以下是小編精心準備的孔子與儒家文化論文,大家可以參考以下內容哦!

孔子與儒家文化論文

多難興邦,勵精圖治,是有志為國效力的志士仁人的偉大抱負。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民族偉大復興是我們神聖的天職。中華傳統文化凝聚著民族的人格力量,厚載著民族文明的碩果,具有巨大的思想生命力,成為歷史進步與社會文明的強大推動力。因此,學習、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明是極其重要的事情了。

一、中華傳統文化與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具有頑強生命力和無與倫比的延續性,創造了輝煌的人類文明。以孔子為代表的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是一部充滿智慧的寶典。古人“半部《論語》可以治天下”,今人“半篇《論語》可以護一生”。它對今天的人們仍有重要的啟迪作用。

五千年的悠悠中華文明史,孔子曾站在歷史的制高點上,他建立了影響深遠的儒家思想,成為儒家學派的奠基人。孔子的思想是真正傲視百代的大智慧。孔子思想,涵蓋天地,通亙古今,博大精深,歷久彌新。

孔子對傳統的思想文化進行了系統的整理、總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體系。孔子長期從事教育事業。他首創私學,提倡有教無類,將教育擴充套件到民間,打破了貴族對教育的壟斷。他誨人不倦,因材施教,培養出一大批德才兼備的人才,被後人尊為教育始祖。

孔子創立了儒家思想,他的許多思想內容已經深深地融入中華民族的血液之中,成為中華民族道德意識精神生活和民俗習慣的準則。《論語》作為中華文化的經典傑作,它的生命力就在於每一個時代都可以給予人們新的觸發,新的啟示,從而延續著經典的生命。《論語》雖老,然而老而不朽,且永垂不朽。他的思想對世界各民族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000年幾十名諾貝爾獎獲得者聚會於巴黎研究世界的發展,會議所取得的共識之一是,“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要從2500年前孔夫子那裡去尋找智慧”。由此可見,孔子思想智慧超越了時空,中華傳統文化是何等的博大精深呵!

二、以孔子為榜樣,“學而不厭”發奮圖強

今天我們應該向孔子學習什麼呢?我認為首先應學習孔子的“學而不厭”的精神、發奮圖強的志氣。他一生都在如飢似渴地追求知識。青年時期,孔子把主要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學習之中。他學習不僅專注用心,而且善於思考。他非常珍惜時間,看到一去不返的河水,就聯想到飛逝的時間,發出了“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的呼聲。

在魯國濃厚的文化氛圍中,孔子如飢似渴,他善於抓住每一個可以學習的機會。他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見賢而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焉”。他言行如一,行不出言外。他與別人一起唱歌,別人唱得好聽,就一定請人再唱一遍,自己跟著學。他到了魯國太廟,每事都要問,以至別人以為他不懂得禮。孔子在問和知的範疇內提出了不恥下問的觀點。同時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孔子精通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精通詩、書、禮、樂易等五經。孔子為什麼能夠五經、六藝等都能精通呢?這和他青年時代的勤奮學習是分不開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孔子無論學哪門知識都手、眼、心、神俱到,而非淺嘗輒止。他曾向魯國樂師師襄學琴,十日之內依舊習一曲,師襄告訴他可以練別的.曲子了,孔子用經“未得其數”做答;又過了一段時間,依舊練習該曲,師襄又勸說可以練別的曲子了,孔子以“未得其志”做答,再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再次勸他更換曲目,孔子則以“未得其人”做答。後來師襄再見到他,問及其彈奏曲子的情況,孔子神情肅穆,手法嫻熟,專注於一心,完全沉浸在音樂中。奏畢,孔子說:“我體會到了作曲者的心態和志向了,他必定膚色黝黑,身材修偉,雙眸雪亮,深邃如泉,寬厚威嚴於一身,是個統治四方的君王,一定是周文王。師襄聽聞大驚,起身離座而拜,說:“我的老師曾告訴我說這首曲子就是《文王操》。”孔子習藝真可謂是手、眼、心、神俱到;樂聲、志趣、作者風範悉體察於胸。這就是孔子“學而不厭”、“發奮圖強”的精神。

三、發揚“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精神,鑄造我們

我們要學習孔子“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關於孔子一生的行事風格,最足以用來形容的就是這七個字:“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孔子是春秋時代名人,在弟子眼中,以顏淵所說的八個字最能傳神:“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孔子是個“一旦打定主意,就不輕言放棄”的人,即使外在形勢毫無希望,他也要堅持到底。一個人有了理想,當然希望予以實現。在實現的過程中,難免出現各種阻礙與挑戰。“置之死地而後生”,居然反敗為勝,得享成功的果實。孔子異於一般人的地方顯然在於:他所堅持的不是個人成就,而是對所有的人都十分重要的“人生正途”;其次,即使孔子本人無法見到開花結果,他也可以經由教育,代代相傳。維繫此一文明理想。

個人的理想需要外在條件的配合。如果善於把握教育的功能,培養人才,一代一代努力下去,外在條件總會逐漸改善的。這是孔子的心願,若不堅持,萬事皆體;若是堅持,本身即展示一種精神的力量與理想的號召。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於是成為勇者的表現,肯定人性有超過利害考慮的尊嚴。在拿破崙字典裡沒有“困難”兩字。困難愈甚者,其成功愈巨。不屈不撓之精神,是成功的法寶。成功的要訣惟堅忍、“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成功的基礎是在“奮鬥”,奮鬥的收穫是成功。所以,天下唯有不知艱難而拼命奮鬥的人,唯有“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人,他才能走上成功的最高峰。“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以精到之識,用堅持之心,運精進之力,便可金石可開,豚魚可格,更有什麼難做之事功,難造之神聖?

四、當仁不讓,堅持真理

孔子說:“當仁,不讓於師”。意思是說:“面臨仁義,就是老師,也不必同他謙讓”。為了真理,不必客氣,可以搶在老師之前去做。中國人重視師生關係,以至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觀念。這是一種傳統文化的美德。

西方亞里士多德曾在柏拉圖學院受教約二十年,與柏拉圖的師生情感不言而喻,但是他後來自立門戶,聲稱:“吾愛師,吾尤愛真理”。這種態度是合理的,因為老師之所以為老師,也不過是“真理的傳遞者與代言人”而已。如果為了老師而背棄真理,無異於本末倒置。

中國人尊師,也不至於不顧真理,因此我們以“尊師重道”四字連用。師若離道,仍須以道為重。“當仁,不讓於師。”原因何在?在於師生之間所教的與所學的,原本就是以“仁”為最高原則。大家相勉於仁義之道。所謂“不讓於師”,絕無驕傲或逞強的念頭,而是為了自我實現,並且這種自我實現正是老師對我的最高期許。師生一起朝著“仁”的方向去努力,古人所謂“師友之間”,也當以“仁”為共同理想。

五、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振興中華

中華傳統無以倫比的偉大智慧凝聚著民族的人格力量,厚載著民族文明的碩果,具有巨大的思想生命力,併成為歷史進步與社會文明的強大推動力。孫子、老子、孔子,這是人類文明史最燦爛的三顆明星。中國需要孫子、老子、孔子,世界需要孫子、老子、孔子。今天當我們能以孫子、老子、孔子的智慧來武裝我們頭腦的時候,那將化為翻天覆地、扭轉乾坤的力量。讀懂孫子、老子、孔子行遍天下也不怕,好男兒當讀五車書,大丈夫當讀懂孫子、老子、孔子。為讓中華民族能在21世紀揚眉吐氣,實現民族大復興,當今之世,捨我其誰?讓我們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振興中華而奮鬥吧!